如图所示,S1、S2为两个振动情况完全一样的波源,两列波的波长都为λ,它们在介质中产生干涉现象,S1、S2在空间共形成6个振动减弱的区域(图中曲线处),P是振动减弱区域中的一点,从图中可看出()
A.P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等于1.5λ |
B.两波源之间的距离一定在2.5个波长到3.5个波长之间 |
C.若P点此时刻振动最弱,则过半个周期后,振动变为最强 |
D.当一列波的波峰传到P点时,另一列波的波谷也一定传到P点 |
(选做)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V,现将一个小工件(初速度为零)放到传送带上它将在传送带上滑行一段时间后速度才达到V而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设工件的质量m,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在这段相对滑行的过程中
A.滑动摩擦力对工件所做的功为![]() |
B.工件的机械能增量为![]() |
C.工件相对于传送带滑动的路程大小为![]() |
D.传送带对工件做功为零 |
(选做)如图所示,一个粗糙的水平转台以角速度匀速转动,转台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与转台间用长L的绳连接着,此时物体与转台处于相对静止,设物体与转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现突然制动转台,则
A.由于惯性和摩擦力,物体将以O为圆心、L为半径做变速圆周运动,直到停止 |
B.若物体在转台上运动一周,物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 |
C.若物体在转台上运动一周,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
D.物体在转台上运动![]() |
一个人用手把一个质量为m=1kg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的速度为2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手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2J | B.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2J |
C.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12J | D.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0J |
长为L的平板车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向右运动,有一个速度为零、质量为m的小物体轻轻放在小车的最前端,物体和小车的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体相对小车向右滑行距离为S后与小车处于相对静止,小车最终因为地面摩擦而静止,如图所示,物体从放到小车上到与小车一起停止运动,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0 |
B.![]() |
C.![]() |
D.![]() |
如图所示,一物块以6m/s的初速度从曲面A点,运动到B点速度仍为6m/s,若物块以5m/s的初速度仍由A点下滑,则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A.大于5m/s |
B.等于5m/s |
C.小于5m/s |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