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③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④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⑤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⑥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⑦《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旁边,边上。②欧阳公:欧阳修。③作州:指欧阳修担任滁州知州。④得:找到。⑤即:到。⑥即:根据。⑦韩子退之:指韩愈,韩愈,字退之。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佳木秀而繁阴( )
(3)或醉且劳矣( ) (4)而名之以见其实(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两段选文分别介绍了两座亭子命名的缘由,【甲】文中的“醉翁亭”是根据 命名的,【乙】文中的“醒心亭”是根据 取名的。
【甲】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欧阳修
的思想;而在曾巩看来,“ ”(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⑴月色入户:。
⑵念无与为乐者:。
⑶遂至承天寺:。
⑷怀民亦未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填空。(5分)
⑴本文描写景色的句子主要是第句,此处描写的景色可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3分)⑵这篇文章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心境。(2分)《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晋武帝赐见,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下列句中的“以”和“具以白质”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扶苏以数谏故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下面对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品德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这使其日后得到很高声誉。 |
B.胡质身居高位却恪守清廉,儿子辞别仅送自己正当所得的一匹绢作路资,赢得了儿子的敬重。 |
C.胡质帐下都督曲意巴结,一路帮助胡威,又暗中诱其知道,结果弄巧成拙,反丢了官职。 |
D.晋武帝问及胡氏父子高下时,胡威自叹不如父亲。这足见胡威对父亲的敬重和自己的品德高尚。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不审于何得此绢②百余里要之
③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④质杖其都督一百翻译下列句子
(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一文的作者是 ,选自《》。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故()时有物外之趣(2)项为之强()
(3)盖()一癞虾蟆(4)徐()喷以烟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2分)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的作者是(姓名) (朝代 )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解释划线的字。
(1)缀行甚远缀:
(2)眈眈相向眈眈:
(3)目似瞑,意暇甚意:
(4)狼亦黠矣黠: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 惧狼 → ()→ ()文章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出自本文。(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