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已亥杂诗》(龚自珍)答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
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
B.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
C.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远到近,层次分明。 |
D.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
全诗先是通过写落日前和 意象来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稳定。
阅读理解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表达出来诗人的思想感情是()
A.悲伤流泪 | B.离愁别绪 | C.深厚情谊 | D.黯然伤别 |
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
古诗文阅读
(一)社 日①
张 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②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前两句描绘了稻粱、、 等一系列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
试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醉”字所蕴涵的情感。
古诗文阅读
阅读苏轼的《东栏梨花》一诗,完成第14-15题。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诗歌一、二句写出梨花哪两个特点?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
野望(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诗的前两句境界比较开阔,写水写山,引起下文,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水底见青山”写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