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ll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睛,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文章开头写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有什么作用?(2分)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一句中“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阅读下列说明文,回答问题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 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 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 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回答小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千家诗》中的诗句?
文中应用的诗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读了本语段后,你一定对读书有很大的感悟,请你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那片飘飞的叶子
①风一次又一次打碎了叶子的梦,没有了往日的那份骄傲,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凄凉,一次又一次无望的抗争。终于,她飘落离了枝头。在漫长的刺骨寒冷的冬天里,叶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尝尽了无尽的辛酸,它艰难地辗转,挣扎,仿佛一切都是徒劳。慢慢的,它绿色的血液开始蒸发,消逝,原本翠绿鲜活的身体已变得通体透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是多么的寂寞与苍凉。
②总感觉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
③不知过了多久,那片叶子感觉到了一点点暖意,它疲惫地睁开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春天来了,万物已开始吐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一片一片新绿的叶芽已经挂满了枝头。听,小溪水哗啦啦,哗啦啦,唱着欢快的歌潺潺而来了,溪水清清凉凉的,缓缓地流淌着.....
④不知不觉,那片飘飞已久的叶子,躺在了溪水的身上,听着他唱,任他欢快地流,它多高兴啊!看,花儿开了,鸟儿飞来了,水草荡漾起来了,蝴蝶在空中也翩然舞起来了。叶子高兴极了,它醉了,这是怎样的惬意呀!叶子欣然地躺在溪水上,幸福地感受着溪水蓬勃的生命在自己身体内的流动,湿润,它感觉到了溪水将是她今生唯一不变的骄傲与执着。
⑤朦胧中,仿佛自己就是这片叶子。叶子神奇地亢奋起来,血液开始膨胀发热,迅速地窜进每一根血管,枯黄的颜面开始变翠,感受着阳光下的无比温暖 。叶子又依偎在一棵参天大树上了,这次她不惶惑,不忙乱,而且心满意足。叶子暗暗发誓,立在你的枝头,在春天的季节里,我要欢快地舞蹈,向大自然展示我的幸福;在秋天的季节里,我要唱着动人的歌谣,唱醉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梦境。
⑥我是那片叶子,生命中我有了新的希望,不再孤独。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作者两次写“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先后两次描写“我是那片飘飞的叶子”,对生命的领悟有什么区别?
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的作用。
纵观全文,请赏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链接阅读材料】(节选自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必须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①“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生命中的“缺陷”就作者而言具体指什么?“如此多的方式”是指什么?
②请你用世界杰出妇女——海伦·凯勒的事迹诠释《那片飘飞的叶子》中所蕴含的哲理。
理性过了头,就是冷血
张枫逸
①近日,安徽省广德县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地政府决定为其申报“安徽好人”荣誉称号。尽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获得社会赞誉,但他根本不会游泳却施救的行为,也引发公众讨论。
②不会游泳却下水救人并非首例,其中不乏见义勇为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侠肝义胆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每每发生类似事件,也总有人站出来充当“事后诸葛亮”,指责救人者太过莽撞,不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救助能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③与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冲动”相比,这些旁观者表现得足够“理性”。但是,理性过了头,就可能是冷血。诚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倡导在不损伤他人或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对他人提供帮助。不过,在危急关头,见义勇为者救人心切的冲动往往会盖过明哲保身的理性。前不久, 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
④围绕“大学生不会游泳下水救落水儿童溺亡”这则新闻,有网站推出即时调查。在回答“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超过六成网友选择了“报警”,仅有一成网友表示会“立即下水救人”。二者比例的悬殊不免让人忧心。难道其余九成网友都不会游泳没有能力救人吗?或许,在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事情上,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报警的方式,然而对于在水中苦苦挣扎的溺水者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哪里还能再等警察闻讯赶来施救?选择“报警”的网友,在推掉风险的同时,却也推掉了责任,无限放大了自身的安全系数的另一面,是无限缩小了溺水者的获救可能,这种所谓的“理性”,不免让人感到冷漠、寒心。
⑤见义勇为永远与风险相伴。且不说电光火石的一刹那来不及多想,即使有时间考虑自身是否具备救人能力,谁也难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水性再好的人,也可能因为事发场所的水况、被救者的反应等因素面临危险。如果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许只有袖手旁观,把落水者的命运交给上天。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正是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唱响了一曲曲见义勇为的赞歌,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成就了见义勇为者的崇高与伟大。
⑥2014年4月22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周家镇8岁女孩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溺水身亡。当地却以“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对这种行为不提倡、不鼓励”的理由拒绝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最终,面对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大竹县综合办决定重新按程序对李微微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认定,且予以表彰。同样,我们并不提倡不会游泳者下水救人,但这丝毫不妨碍见义勇为牺牲者接受我们的敬意。“安徽好人”的称号,大学生李本超当之无愧,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在呼唤更多的“好人”挺身而出。
(选自《演讲与口才》)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一小节以李本超见义勇为获得社会赞誉为例写起有什么好处?
“前不久,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说说这段话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近日,民政部等七部委部署落实了《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从各方面对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作了具体规定,又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才会有更多的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出现。
针对以上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