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共24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有删节)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②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③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④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⑤,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则幸矣。宗元复白。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 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仆自固无取卜:占卜
B.笑侮,收召后学犯:冒着
C.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D.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中:心中

下列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抗颜而为师利乘便,宰割天下
B.至无雪已今其智反不能及
C.若定是非教吾子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为不敢也决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

A.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B.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或师焉,或不焉

下列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对上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翻译: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新唐书•李光弼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诏不敢出内:收起
B.乃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
C.帝诸将罪贷:惩治
D.希德资粮遁走委:放弃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
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②称贷:借钱给人。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户籍:造册登记。 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取妾听:听从。
C.何忧不哉治:治理得好,太平。 D.其如此介:耿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谭澄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②为免其逋
③壬子,复大籍其民④岁旱,令民凿唐温渠
⑤教之种植,地无遗利⑥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澄自幼聪明颖悟,十九岁便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上任后他压制豪强,扶救贫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国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谭澄任怀孟路总管时曾赶上大旱,他发动百姓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谭澄文武双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严忠范守卫成都子城,他采取积极措施,效果显著;元世祖又任命他为副都元帅,负责抚慰罗罗斯人,但刚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谭澄为人非常刚强正直,大名宣抚使游显曾经为各路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亲自来到中书省辞谢,拒绝了游显的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早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孙某以逋官物于人粥:同“鬻”,出售
B.岁旱而独收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耶恨:痛恨
D.岁一至而已再:二次

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戚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分)
(1)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字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6分)
(2)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李 密 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明言教何碎:琐碎
B.从事其书司隶白:报告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靠山
D.及赐饯东堂,诏令赋诗密:暗中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奉事以孝谨闻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③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④有暇则讲学忘疲
⑤乃迁汉中太守⑥数使吴,有才辩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形,玩于屋壁,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注】①三尸:道家称在人体内作祟的神有三,叫“三尸”或“三尸神”。
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欲以禄遨,遨不 顾:拜访
B.遨与李振故善:善良
C.世以为三高士 目:观看
D.岂非与世自绝而爱其身者欤笃:很,十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之卖药自给②唐明宗时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
B.①道殷有钓鱼术,钩不饵②妙万物为言
C.①而不求也②夫一,万事本也
D.①至或图写形②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B.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C.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D.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甚至抄写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②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郑遨“节高”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