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信子的花语
彭小妮
①有一种叫风信子的花,我原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蒲公英的花。今天,我才知道关于风信子的传说。美少年海辛瑟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他因被误伤而失去了生命,在他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种花就是风信子。它的花茎上,长着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风吹过时,每一朵花都有飞翔的姿态!海辛瑟斯用鲜红的血化成鲜艳的花朵,他的生命没有消逝,风信子是他的化身,他还在为这个世界呈现着美,分享着美,风信子是他怒放生命之花!所以,人们赋予风信子的花语为“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这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让人心碎,又给人力量。风信子盛开之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美的延续,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
②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会让我们遭受失去生命的威胁。我们不能如海辛瑟斯将生命化成风信子,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灯亮着的时候,就百倍珍惜,无比坚强。这有爱的世界不会遗弃每一个人,哪怕带着伤痛,哪怕只剩下一丝意念。因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重燃生命之火。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千万双手在寻找,千万人在呼唤生命重归,所有的人都在为遭受苦难的生命祈祷,坚持、坚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是啊,这有情的人间,值得你万分留恋,让你保留着生命微弱的火种,直到寻找到你。多少人还在等待着将更多的爱给你,要在更长久的日子里与你同享生的欢乐。在苦难之后重生的生命,必然如风信子一般,获得了永生。那开放的风信子,是美和坚强的化身,是永不凋谢的爱创造的奇迹。所以,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感谢从地球上的四面八方,为你汇流的爱和援助。
③而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护卫着幼小生命的伟大母亲。看哪,这里没有悲痛,没有泪水,这娇小的乳儿,他还在安睡,在梦中微笑。在母亲的血流尽的地方,长着一株绿色的风信子,它告诉我们,生命在此延续,生命将生生不息。无需多言,人间大爱也将无限延续,给予更多的慰藉、温暖、勇气和力量。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它开得如此灿然,用它生命的亮彩展示它的美,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与我们分享它的快乐、幸福和感恩——这是多么美的世界,所有的生灵都互相关爱,彼此报答,生生不息。
④许许多多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去了没有灾难的天堂,得到了永远的安息;也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在黑暗中艰难地守望救助,获得了重生。灾难降临,鲜血染红了这一块土地。而我们相信,灾难过后,风信子会开满这里,它会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哀歌,噩梦将成为过往,逝者安息,生命还在延续。它会告诉我们,它曾承受过巨大的苦难,也倾听过壮丽的爱之歌,有了这些,才有它今天的盛放。是的,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它由无数的生命鲜血化成,它是生命之花,为的是带给人们新的启示:生命值得珍惜,有永不放弃的意志,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成为开不败的花朵;生命的意义在于相互的温暖,在于困难和危机之中,相互的鼓励,互相的依靠,互相的关照。它还告诉我们,驱走一切的阴影,就可以像它一样,经历过黑暗的一刻,也还是可以盛开得无忧无惧,可以为这世界展现它的美与坚强,在全世界传递爱和温暖,诠释生命最深刻的含义。
⑤ “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坚强,有了精彩,有了这丰美的世界。
⑥愿生命如花,愿风信子的花语永远传递:珍惜生命,同享人生。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植物神海辛瑟斯即使被人误伤了生命,但也毫无怨恨,还是化为鲜花为人类呈现美,可见风信子的花语中包含宽容和谅解的内涵。 |
B.文中不断出现“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 风信子会开满这里”“ 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这类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美好与坚强的信心。 |
C.②段末尾作者说“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是作者推衍出的一层内涵,其实感恩不是风信子的花语。 |
D.作者从一朵花的花语切入阐释生命的意义,运用对比、层递等多种手法,以简驭繁,切口小而内涵丰富。 |
E.全文写花写生命,花与生命交融辉映,难分彼此,这是作者感情真挚感悟深沉的结果。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从风信子花的传说写起?
第②段中,作者说“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结尾部分第⑤段又说“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 试结合本文的内涵,对这句话中的“同享”两个字,谈一谈你的感触和认识。(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旧书
李琬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⑾)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4分)
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6分)
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②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莫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补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籍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越发感到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③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④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⑤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⑥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⑦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最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的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人生的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在①-③小节中,作者把悲剧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应当怎样面对?这样面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在④-⑥小节中,作者认为面对寻常的苦难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这句话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③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④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⑤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像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⑥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⑦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⑧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⑨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⑩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⑾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⑿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⒀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⒁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⒂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⒃琴曲悠悠。
⒄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
(有删改)对“马头琴的黄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 |
B.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 |
C.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
D.暗喻草原的没落,无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技艺。 |
对第3段景物描写与第4段娜日斯老阿妈“风葬”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 |
B.表达了“我”此时惆怅的心情。 |
C.说明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懂得珍惜。 |
D.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一个对比。 |
全文围绕着“我” 聆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并概括作者的思路。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子列举出来,并结合内容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悟。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它的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究竟为我们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颇为罕见。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说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却用了很大的铁栏杆隔着,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之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中的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l0期,有删改)111来 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5分)
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其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如何理解“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