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信子的花语
彭小妮
①有一种叫风信子的花,我原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蒲公英的花。今天,我才知道关于风信子的传说。美少年海辛瑟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他因被误伤而失去了生命,在他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种花就是风信子。它的花茎上,长着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风吹过时,每一朵花都有飞翔的姿态!海辛瑟斯用鲜红的血化成鲜艳的花朵,他的生命没有消逝,风信子是他的化身,他还在为这个世界呈现着美,分享着美,风信子是他怒放生命之花!所以,人们赋予风信子的花语为“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这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让人心碎,又给人力量。风信子盛开之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美的延续,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
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会让我们遭受失去生命的威胁。我们不能如海辛瑟斯将生命化成风信子,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灯亮着的时候,就百倍珍惜,无比坚强。这有爱的世界不会遗弃每一个人,哪怕带着伤痛,哪怕只剩下一丝意念。因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重燃生命之火。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千万双手在寻找,千万人在呼唤生命重归,所有的人都在为遭受苦难的生命祈祷,坚持、坚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是啊,这有情的人间,值得你万分留恋,让你保留着生命微弱的火种,直到寻找到你。多少人还在等待着将更多的爱给你,要在更长久的日子里与你同享生的欢乐。在苦难之后重生的生命,必然如风信子一般,获得了永生。那开放的风信子,是美和坚强的化身,是永不凋谢的爱创造的奇迹。所以,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感谢从地球上的四面八方,为你汇流的爱和援助。
③而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护卫着幼小生命的伟大母亲。看哪,这里没有悲痛,没有泪水,这娇小的乳儿,他还在安睡,在梦中微笑。在母亲的血流尽的地方,长着一株绿色的风信子,它告诉我们,生命在此延续,生命将生生不息。无需多言,人间大爱也将无限延续,给予更多的慰藉、温暖、勇气和力量。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它开得如此灿然,用它生命的亮彩展示它的美,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与我们分享它的快乐、幸福和感恩——这是多么美的世界,所有的生灵都互相关爱,彼此报答,生生不息。
④许许多多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去了没有灾难的天堂,得到了永远的安息;也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在黑暗中艰难地守望救助,获得了重生。灾难降临,鲜血染红了这一块土地。而我们相信,灾难过后,风信子会开满这里,它会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哀歌,噩梦将成为过往,逝者安息,生命还在延续。它会告诉我们,它曾承受过巨大的苦难,也倾听过壮丽的爱之歌,有了这些,才有它今天的盛放。是的,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它由无数的生命鲜血化成,它是生命之花,为的是带给人们新的启示:生命值得珍惜,有永不放弃的意志,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成为开不败的花朵;生命的意义在于相互的温暖,在于困难和危机之中,相互的鼓励,互相的依靠,互相的关照。它还告诉我们,驱走一切的阴影,就可以像它一样,经历过黑暗的一刻,也还是可以盛开得无忧无惧,可以为这世界展现它的美与坚强,在全世界传递爱和温暖,诠释生命最深刻的含义。
⑤ “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坚强,有了精彩,有了这丰美的世界。
⑥愿生命如花,愿风信子的花语永远传递:珍惜生命,同享人生。
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植物神海辛瑟斯即使被人误伤了生命,但也毫无怨恨,还是化为鲜花为人类呈现美,可见风信子的花语中包含宽容和谅解的内涵。
B.文中不断出现“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 风信子会开满这里”“ 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这类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美好与坚强的信心。
C.②段末尾作者说“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是作者推衍出的一层内涵,其实感恩不是风信子的花语。
D.作者从一朵花的花语切入阐释生命的意义,运用对比、层递等多种手法,以简驭繁,切口小而内涵丰富。

E.全文写花写生命,花与生命交融辉映,难分彼此,这是作者感情真挚感悟深沉的结果。
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从风信子花的传说写起?
第②段中,作者说“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结尾部分第⑤段又说“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 试结合本文的内涵,对这句话中的“同享”两个字,谈一谈你的感触和认识。(不少于1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黄昏
刘绪源
①有一年春天,我因胃疾,成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透过窗口,看见远处屋顶上一大群白色的鸽子时不时地飞起来,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盘旋着,翱翔着。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是因为鸽子的自由自在,反衬出了我的无奈?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大概是从鸽子们那种自然的永恒的充满韵律感的行动方式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短暂。尤其是,病情好好坏坏老不见转机时,每当黄昏来临,鸽群散尽,当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晚霞由暖色调转向冷色调,沉沉的暗夜终于一步一步地无可挽回地降临并覆盖了整个大地时,病人的心,常常会在这种美丽而无望的变化中,悄悄地抽紧,过后又不知不觉地松下来,人便在冷寂中无力地睡去。
②一天,也是在黄昏时看着鸽子盘旋,我忽然记起了一本著名的小说《牛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那位无比坚强的意大利革命者,却极其害怕看到黄昏落日。那是因为,他曾在起义失败后逃出境外,在异国受了致命的伤害,曾一天天孤独地在野外的黄昏落日中等死。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怎么也不能承受旧日恐怖情绪的袭扰,偶见窗外的黄昏景色,他的脸就会变得惨白。但他并不从此走向畏怯,相反,他比过去更勇敢了。这似乎十分矛盾,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进头脑里的英雄的概念,是不能有缺点和任何使之害怕的东西的。这位“牛虻”不仅那样地真实,而且那样地迷人,他在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竟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
③我当然不是英雄,却有一点是与那位异国的“牛虻”略有近似的——我在终于告别了医院和病床、告别了那扇曾无数次让我看到黄昏和鸽群的窗口之后,并没有变成小心翼翼的生命至上主义者,却变得更为超脱和勤奋了。我仿佛已经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哪些地方,我的几本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差不多都是在那场大病之后写出来的。另外也有一点是与“牛虻”很不相同的,就是我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④人们是习惯于将人生的老年比喻成黄昏的。我离那样的年龄还很远。可是,较早地体验一下生命有可能渐渐离开自己时的心情,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从医院出来后,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是那本薄薄的《人生的滋味》。这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显得老气横秋了;可我还是愿意为他们写这样的书。我觉得,即使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也应该有一点短暂的时间,想想未来,想想黄昏,体验一下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会使他们紧张而喧闹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会使他们的性情,变得深刻而美丽。
⑤不仅是黄昏,我以为,人甚至还应该体验沉沉的黑夜。前不久,我和一群友人坐船到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去开会,深夜,我们围站在甲板上,对着满天的星光,唱一支又一支我们难以忘怀的老歌。我忽然记起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其中写到一位老水手,孤独地坐在船头,唱了一整夜忧伤的歌……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顿时浸透了我的全身。我想:高龙巴的时代,海上曾飘过老水手的歌;今天则飘过了我们的歌;几百年之后呢?一定又有新一代人的歌在海风中飘浮荡漾了。想到这些,我丝毫不觉得悲切凄凉,我只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当然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同时,也就更感到了人生的珍贵和美丽。
20.第一段中写道:“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
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
⑵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1.阅读第②③段,回答下面问题。
⑴第②段中“牛虻”的“真实”和“迷人”各指什么?
答:
⑵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
答:
22.本文题为“黄昏”,却在最后一段写起了“黑夜”。这是不是一种“跑题”?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答:
23.文学作品往往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黄昏》这篇散文在思路布局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体能的极限
⑴人类体能的极限在哪里?近百年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田径运动来不断挖掘它,因为这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运动。
⑵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运动能力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制约,必然是有极限的。但是,很多记录仍不断被打破,特别是“飞人”大战男子100米跑的世界记录在近7年就5次被刷新,今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在“鸟巢”更是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69秒。
⑶那么,100米的世界记录就可以无限刷新了?德国运动极限领域的专家约翰·安马尔则不以为然。他将1056名男子选手和1024名女子选手的最好成绩输入计算机后预测出男子100米世界记录可能永远无法达到9.20秒。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就从人体工程学角度预言,超过某个临界就可能导致运动员骨头断裂和关节组织脱离,这个临界点是9.64秒。他根据人体对抗空气阻力和体重对地面作用后的反作用力等因素计算,人以这个速度跑步尚不会引起肌肉损坏,而一旦超过这一极限,肌肉就有断裂的危险。然而,法国的佩龙内特和蒂博博士通过计算机得出的结论却是到2040年人类100米可以达到9.49秒。英国的安德鲁也做了一个统计学分析,他预测2156年男子100米能达到8.098秒,而女子100米将超过男子达到8.079秒。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极限近在咫尺,但1936年杰西·欧文斯百米的10.2秒和2006年7月12日刘翔110米栏的12.88秒都已经先后作古。那么,人类体能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⑷不可否认,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项目都应该有一个极限成绩,而成绩取决于两方面: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及场地、器材、气候和人文环境等。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提高运动成绩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撑竿跳高。布勃卡使用先进的玻璃纤维竿创下的6.14米的世界记录就比金属竿时期的记录提高了1.32米。但是科技因素在提高成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是核心动力。例如男子100米世界记录最近几年多次被牙买加选手刷新,就反映出牙买加黑人运动员在短跑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天赋。这种生物学因素往往是科技力量难以左右的,因为科技更多地体现在改变运动员的训练手段、训练后的医疗恢复和比赛的装备等。极好的身体素质、卓越的运动才能,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更新的器材设备,很难预测未来的记录能达到多少。事实上,极限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追求极限的过程。
1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寄希望于田径运动来挖掘人类体能极限,是因为田径乃一切运动之母。
B.每个世界记录诞生之初都有人觉得人类体能极限近在咫尺,很容易被打破。
C.田径运动中的极限成绩涉及运动员素质和科技条件两个因素,前者是核心。
D.布勃卡多次打破撑竿跳世界纪录,主要为证明在该项目上他具有独特天赋。
1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界点”就是人类体能的极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人类又向前进了一步。
B.对人类体能极限的预测,涉及生物学、物理学等原理,角度不同,说法各异。
C.运动员借助场地、器材、气候等方面的因素,有可能创造出更新的世界记录。
D.刘翔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定能打破他本人创造的12.88秒的最好成绩。
19.本文作者对“人类体能的极限”持怎样的看法,请分条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首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材料分析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1.

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2.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

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回答1~2题。

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注深处地壳失踪之谜。
通常情况下,地慢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公里布置内的地壳似科大面积失踪,地慢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慢将通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涛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按乘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停得角群岛和加勒比之间的区域通行考察。科学家将利用声的技术形成海底纳图像,并利用海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科学家认为,这次考察将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地慢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的造的理解。

1.

从上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

2.

阅读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