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西索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回答下面2题。
1.材料表明()
| A. | 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
| B. | 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是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
| C. | 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
| D. | 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
2.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 |
| B. | 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
| C. | "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 D. | 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
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
|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出现了一股“《资本论》热”,马克思的著作重新成为世界许多有识之士的阅读热点。这说明 ( )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 B.认识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 C.主观唯心主义 | D.客观唯心主义 |
18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 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 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 )
|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
|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 D.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