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②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盛夏七月,我们的汽车在热风炙浪的夹击下,气喘吁吁地挣扎爬行。大戈壁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这是纯粹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满目的荒旷和沉寂,粗莽零乱的线条,构成浩瀚、悲壮、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它是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车马喧闹,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我放飞思绪,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和猎猎大旗;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⑥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的辉煌,曾长出金戈铁马的悲壮,也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曾长出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⑦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⑧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幸存者。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弱小的、孤独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月球地貌似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⑨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⑩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悲怆而不失美丽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仿佛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壮观;那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骆驼刺和红柳也似乎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更添一抹斑驳奇异的景象,给人以庄严、神秘之感。
⑪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原文有删节)作者为什么说“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文章第⑥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章第⑧段说“人类是孤独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戈壁有我”这个题目是否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
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边贡(明)
⑴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⑵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②,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歔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③,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④,某也者廷掾役焉⑤,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瞋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⑶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瞋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⑷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
②筇杖:竹杖
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
⑤廷掾:县的佐吏。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
第⑵段“村父老”聚议态度鲜明,如对于□□的官吏“泣”而“思”,对于□□的官吏“目以笑”。
第⑵段划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第⑶段中两处划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⑴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⑵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⑶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现代建筑之间,a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⑷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走近去,绿里b见村子,又c被一道土墙围了。
⑸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⑹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d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⑺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⑻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
⑼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⑽门前的那棵槐树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
⑾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⑿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⒀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⒁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⒂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1982年
注:静虚村:即方新村,位于西安郊外,静虚村是作者对村子的命名。第⑴段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
体会文意,填入abcd方框中最恰当的一组选项是()
A.竟、已、全、还要 | B.咋、才、尽、又 |
C.偏、才、尽、还要 | D.偏、一、就、总 |
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⑺段“这种染指甲的花”喻指村中女儿们,比喻巧妙新奇。 |
B.第⑻段中对槐树描述,表明静虚村的特点之一及被接纳的喜悦。 |
C.第⑿段中划线句表明即使如世外桃源之地也难避纷繁现实的侵扰。 |
D.第⒀段划线句说明不同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能快由隔阂到融合。 |
E、本文多次用“最”字,流露出作者对静虚村的喜爱之情及惬意之感
F、本文以写意性的笔触描绘村子的景物,有声又有色,是俗又似雅请从场景描写角度鉴赏第⒁段划线句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写于静虚村”,结合两文,分析给村子命名“静虚村”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借着纪念京剧武生一代宗师盖叫天先生去世40周年,上海京剧院近日发起名为“南英北杰”的盖派经典剧目习演活动,将与观众久违了的盖派武戏《武松》和《白水滩》、《一箭仇》、《七雄聚义》等重新推上舞台。
⑵昔日在京剧演出中独占半壁江山的武戏,因为诸多原因,逐渐被挤到了舞台边缘。武戏衰落,曾让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灰心不已:“什么盖派、什么武戏,就让它躺在棺材里吧!”而今,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武生演员齐聚一台,排演《武松》等盖派名剧,71岁的他自然欣喜,但久藏内心的忧虑并未消除。当7出盖派武戏连续3天在逸夫舞台集中上演之后,像《武松》这样的武戏大戏又将在观众眼前消失多久?
⑶时下的京剧界,热衷排演新编戏。各家国有的京剧院团,现在都已经没法靠自己的演出收入来维持生计,于是纷纷转向新的“谋生方式”:排演新编戏、力争拿大奖,拿了奖便有“资本”,有了“资本”就可获得政府资助。奔着评奖去的新编戏,大多讲究“戏以载道”、“深刻内涵”,而那些注重在舞台上翻、扑、跌、打的武戏,难以承受“思想之重”。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直言:“京剧舞台上如今的新编戏,绝大多数是文戏,重文轻武的情况十分严重。”
⑷新编戏得奖,自然“荫及”主演新编戏的文戏演员。剧目获奖,同时为演员设置的各类表演奖也纷至沓来。得过奖,文戏演员评职称、涨奖金,一切水到渠成。武戏演员呢?新编戏里做不成主角,跑龙套吧。在这样的格局下,文戏和文戏演员是剧团的主角,武戏和武戏演员似乎有点可有可无。
⑸有人说,时下的京剧舞台给传统戏留着空间,还是可以演武戏的。但圈内人都知道,演《锁麟囊》这样的传统文戏,演员可以连演几个晚上。演武戏呢,扑腾完40分钟一出折子戏,演员就累趴下了,更甭提全本《武松》这样的大戏。这回演2个多小时的全本《武松》,张善麟找来6位武生演员“接力”演,才敢确保把戏顺利演完。
⑹其实,就算有人情愿“累趴下”,武戏的演出机会也不多。一般的青年武戏演员,一年能轮上几回做主演?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张帆有些无奈地说:“恐怕不足10次。”其余时间,他们给文戏演员跑龙套。武生名家奚中路为寻求演出机会,经常到温州等地搭班小剧团,在条件简陋的剧场里演。台上的英雄,在台下找不到用武之地,其苦涩滋味,非亲历不能尽知。
⑺无奈之下,张善麟的学生们一个个离开了京剧舞台,有的跑去影视剧组充当武行,虽然还是跑龙套,辛苦依旧,但收入到底比留守京剧多了好几倍。看着自己中意的弟子远去的身影,张善麟渐渐心灰意冷:“早年的梨园行还讲究‘江湖一点绝,莫对妻儿说’;现在,只要有人真心愿学盖派戏,我绝不保留。”可还有多少演员能静下心来跟他学武戏,又有多少人肯忍受聚光灯总打不到自己身上的落寞呢?
⑻落寞如此,但武戏演员只要还有舞台梦想,武功就不能不练,一天都不能停。
⑼演武戏,讲究“闲时练、忙时演”。张善麟说,盖叫天常带他一起练功。清早扫地,就得拉开武功架势,一会儿“雄鹰展翅”,一会儿“燕子抄水”……“拉山膀”时,一旦手没到位,盖叫天的戒尺就落了下来,一遍遍地打,直到孙子一下到位,并且分毫不差。
⑽上海东湖路上盖家的院子,是盖叫天和儿孙们的练功地。张善麟说:“武戏演员就得常跟‘洋灰地’亲密接触。在水泥地上练吊毛、倒僵尸,这身体才硬实。身体只有习惯了‘硬碰硬’,上台开打时,动作才能干净利落,一抬腿、一招架、一个把式,才优美、帅气。”
⑾然而,这样的要求,如今的武戏演员已极少能做到了。张善麟告诉记者,盖叫天当年教他们练“云手转身”时,右脚弯曲抬起,脚底朝上,这鞋底上要能放平一碗水——他感慨:“这样的绝技,还有多少武戏演员肯下功夫去练?现在的武戏演员大多惜命,哪肯再像爷爷那样玩命!”他曾试着让8岁的孙子练练京剧武功,未必一定要继承祖上衣钵,但必定可以强身健体。不想,他还没使上当年盖叫天对自己“打戏”的老招,孩子的妈妈已然出面拦阻:“这样练功,孩子受不了,我们还是不学了吧。”张善麟叹口气,说:“学盖派,做京剧武生,确实苦。爷爷盖叫天当年断腿再接、再演《武松》,现在有多少人肯吃这样的苦?特别是有多少人肯让孩子吃这样的苦?”
⑿于是,京剧武戏里的好玩意,一样样遗落在了时光里。当然,也有人将之拾起,奉为宝贝。当年陪着盖叫天练功的于占元,到香港开戏班,把盖派武功传授给了成龙、洪金宝等徒弟,还为徒弟们创作了一出以打为主的戏《七小福》,后来,人们就用“七小福”称呼于占元的这帮得意门生。当成龙、洪金宝等成长为一代打星,盖派武功也渗透在了银幕上。只是,如今极少有人知道,成龙他们跟盖叫天、与京剧的武戏有着怎样的关联。
2011-2-25《文汇报·京剧武戏被挤到了舞台边缘》京剧有四大行当,“武生”属于“生”行,请再写出其中的一个行当名称
第⑵段划线句中,状语的表达作用是
第⑶段“难以承受‘思想之重’”在文中的含义是
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借着”一词已隐约透露出现在京剧武戏的处境困难。 |
B.第⑶段划直线句,表明京剧界热衷新编戏是为了“获得政府资助”。 |
C.第⑺段“江湖一点绝,莫对妻儿说”是京剧武戏衰落的历史原因。 |
D.第⑿段盖派武戏某些“好玩意“经过传承、创新渗透在了银幕上。 |
第⑼、⑽段引用张善鳞话的用意是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京剧武戏被挤到了舞台边缘”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寅初校长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校园一条小道上,迎面见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警卫相随(当时马寅初还在中央任要职,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别)。马校长走到我面前时,我恭恭敬敬向他问候:“马校长,您好!”他面带笑容用浙江嵊县方言回答说:“侬好。”我也是嵊县人,因此听他的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他请过政界要人陈毅、李维汉、胡耀邦、陆定一、刘澜涛等,还请过当时缅甸总理吴努来北大讲佛学。他还请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卓娅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苏联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来校作报告。每次演讲会开始,马寅初都有开场白,演讲结束必有他的结束语。他不但请人演讲,自己也经常发表演讲。
1956年上半年,我们西语系大三德语专业由一位东德教师教我们“当代东德文学”。这位老师年纪轻,水平不高,但态度粗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不满。同学们向系主任冯至反映,冯先生找这位德国教师谈话,但收效甚微,大家只好忍着。到大三下学期,我们得知可靠消息,说这位教师还要教我们一年。于是全班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写明我们对这位教师不满的原因,坚决要求更换教师。
信寄出后一个多月,马校长才约见我班学生代表。马校长讲的话,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他说同学们的信虽寄出了一个多月,但他却今天刚读到,因为一直搁在校长办公室,读到信后他就立即接见同学代表。第二点,他说这样的教师他年轻时也碰到过,这种外国教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一个人讲一大堆,下次上课还要问同学他上次讲的内容,同学回答不出,他就骂学生,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讲得好不好,是否让人听得懂。第三点,马校长说他完全支持我们不欢迎这位教师再教我们一年的意见。全班同学了解了马校长的态度后,兴奋异常。然而,不久校长办公室主任就到班级来开会了,他说:这位教师明年还要教一年,因为他任教延长一年,已写进了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中方已无法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但不久后,我们的要求被在北大学习的东德留学生知道了,他们听说赫赫有名的马寅初校长也支持我们,就将这事反映到使馆,从而使德方主动提出调换教师的建议。到大四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对东德夫妇,两人都是教师,不仅有学问,课教得好,而且人品高尚,他们授课期间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所教所为使我们终身受益。回想这些,大家首先感谢的,还是当年马校长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他讲人口论不只是谈学术,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53年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就引起了他的注意,1955年7月,马寅初在对浙江、江西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浙江小组讨论。他说建国几年就增加了一个多亿人口,人口如此快速的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他认为胚胎形成后已是生命,它就应该有生的权利。1957年,他发表《新人口论》,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增长太快问题,并对人口控制的实现方式作出了新的选择。
他在1959年底的《新建设》杂志上宣告: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1960年初,在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下,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迁出北大燕南园,赋闲返家。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坛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职务。但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老百姓。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
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2010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我”对马寅初的问候体现了“我”对马校长的尊敬,马校长带有浙江嵊县方言的口音也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
B.北大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马寅初的身影,因为马寅初虽然同时还在中央任要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北大的职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
C.马寅初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这体现了这位学者除了考虑经济学问题,也充满了人性光辉。 |
D.在学生们反对那位东德教师的事情上,由于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马寅初校长只给了学生们以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无法真正地帮助。 |
E.本文通过对马寅初对待学生和在人口论方面的记述,刻画了一位富有个性的优秀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请简要分析。
文章题目为“马寅初校长”,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记述其在北大的教育工作,但文中却说“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从中可以看出马寅初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文章分析。
文章结尾说“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
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