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  书
〔俄〕拉夫·索科洛夫斯基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书呢!”梅勒洛夫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那就大声读吧。”
“可这几个词不是俄语。”
“是法语。”监狱官说:“从前俄罗斯的贵族子弟法语说得跟俄语一样好。”
“可我不是贵族。”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他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求求您了,您就别再为难我了。等我出去后,送您一辆‘奔驰’车。”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你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地方是脚注,有这几个词的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很勉强地总算把第一页读下来了。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对监狱官说。
“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外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注定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还读书啊?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简述本文叙述人称的好处。
结合小说主题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想。20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由于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水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 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轶事之外,作者讲述了辜鸿铭哪些方面的情况?请根据文本概括。
辜鸿铭一直以来不被真正理解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回答。
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辜鸿铭有哪些“精神”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请结合文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永远的纤绳
钱国丹
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一跤摔了个脑震荡,休克了半个月都不曾苏醒,医生说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我知道,再好再强壮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斗不过岁月无情和造化捉弄,何况我的平民母亲?
母亲的刻苦,母亲的为人,方圆百里有口皆碑,如今她年过八旬,又是种菜又是栽花,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这一次,她就是给邻居送丝瓜的路上,被一条狼狗冲了个仰面朝天的。
我一直以为,婚姻就是一根纤绳,把夫妻二人拴在一起。或者说它拴在“当家的”身上,拖着的是“家庭”这只船,虽然也有“荡悠悠”的风光,但更多的却是责任,是奋力“背纤”。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我的父亲是音乐教师。他天赋极好,填词作曲、吹拉弹唱都行。当年的父亲还是个热血青年,抗日救亡啊,解放战争啊,他用音乐来冲锋陷阵,奔波在白色恐怖的敌后。那些年,母亲总是提心吊胆,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最温馨的记忆,要算我6岁那年的春天。刚刚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完柳市小学的父亲,踩着那架咕哒咕哒的旧风琴,教我唱“解放区的天”,母亲则在一旁,很幸福地看着。可谁又能料想得到,余音绕梁词犹新,父亲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关进了大牢。那一年,他还不满29岁。
父亲的纤绳戛然而断,我们家顿时就橹折舵裂。母亲义无反顾地拾起断绳,用女人柔弱的肩,背起了全家九口的纤绳,开始了艰苦跋涉。父亲的冤案长达31年,这31年,多少风浪,多少险滩,母亲的船没有沉没,没有触礁,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把父亲、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一个个送到安全的岸上。
如今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双目紧闭,知觉全无,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她显得那么苍老,那么衰弱,几茎枯槁的白发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②床边不缺人。子孙、亲戚、友人、学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使得单人病房像过节似的热闹。寸步不离守候着的是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镇静,非常安宁,那是种大彻大悟的宁静。我知道,母亲如果永远睡着,父亲将重新背起纤绳,牵着母亲双双走向永恒。
父亲一边抚着母亲那只因扎针而淤血的胳膊,一边贴近她的耳边,呼唤着:阿莲,醒醒,阿丹来了。
母亲没有反应。
父亲已经呼唤了半个月了,母亲仍旧浑浑沌沌。父亲不气馁,他说,阿莲,我们唱歌。母亲当然不会唱,父亲独自哼了起来,《小白杨》、《为了谁》、《回娘家》,一曲又一曲。
我忽然觉得,纤绳已变成一根拔河的绳子,站在这一边的是我的父亲,而那一边的却是威力无边的死神。
时间在父亲的歌声中缓缓流淌。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外面突然鼓乐大作,原来是医院墙外的一对年轻人在举行婚礼,喇叭啊,锁呐啊,张扬着疯狂的《纤夫的爱》。爸对妈说:阿莲,我们也唱《纤夫的爱》。墙外的音乐如火荼,爸爸合着节拍唱着: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奇迹出现了:妈妈那条刚刚挂好大针的手一动,又一动,然后,那胳膊便伸出了被窝,跟着音乐的节奏,缓缓摆动。妈的嘴也开始翕动,幅度极小,没有声音,父亲凑近了她,听着,听着,身子一挺,兴奋地说:醒了,你妈她醒过来了,她在唱歌呢。
这场拔河比赛,父亲赢了。
两位耄耋老人,两颗白发苍苍的脑袋,他们唱着,把一首轻佻的歌,唱出生死悲壮,唱出地久天长。
(选自钱国丹散文集《踏歌的麻雀》)
文中两处句子对人物的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回答。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②床边不缺人。
文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说明。
文章以“永远的纤绳”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华东师范大学在考察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抽样调查中问到:“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什么好坏对错之分”?竟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同意这一看法,这惊人的数字,赤裸裸地折射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危机,突出表现是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②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危机,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这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价值与信仰。“伦理规范”和“价值信仰”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的相关性,又存在区别。伦理学将伦理道德分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前者涉及社会秩序的维系,是法律背后的伦理道德支撑,没有规范伦理,“法”就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人们不认可就不会自觉遵守。
③与社会性的规范伦理相对应的,是个人的德性伦理。这涉及到当代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信仰?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好的价值观?伦理规范与其背后的价值信仰是不可分离的。孔子讲“仁”与“礼”,“仁”作为一套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伦理之“礼”得以实现。而一个“礼”的社会,又有赖于众人内在的德性。孔子之后,分为孟荀两家。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的内在德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那么,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④当现代社会祛除神魅之后,好与正当这两组价值开始分离。好属于德性伦理,正当属于规范伦理。当代中国在私人领域已经相当开放,默许并宽容人们具有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问题在于“什么是正当”这一规范伦理,也随着各种道德价值观的解体而崩溃,变得模糊起来。虽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源头被掏空了,缺乏一个具有超越的客观性或历史正当性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它们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而没有内化为自觉的、天经地义的良知。另一方面,在制订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时候,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和公共讨论,因而,这些规范虽然在内容上是善的,在产生程序上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无法成为公民的自我立法。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各种法律和道德规范无所不在,甚至细微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这些规范并不为公众所真正信仰,只要缺乏有效的行政权力的监视,人们便会毫无顾忌地违法,而不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良知义务。
⑤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地违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并不意味着公众普遍丧失道德感,而只是他们将价值相对化和实用化了。实际上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还是有的,我们常常用以衡量社会、批判别人,虽然很多人内心仍有这套价值标准,但它已不再成为人们坚定的绝对的信仰,而变得可以视具体场景灵活变通运用。从社会整体而言,价值的实用主义体现在功利主义的公共道德观,“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衡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道德性,从社会个体来说,在不同的语境下实用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价值标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潜规则。比如,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一方面,家长们灌输那些千年不变的大道理,教孩子做正人君子,但遇到具体的事,大道理不管用,他们又不得不向孩子传授高度变通的小道理。久而久之,在这种普遍的价值实用主义的氛围之中,人们便习惯了按照道德的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生活,道德人格趋于分裂而又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实用理性统一起来。(节选自许纪霖《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一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当下的中国,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原因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B.规范伦理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对法律起着支撑作用。
C.孔子所说的“仁”是规范伦理,“礼”是德性伦理,二者关系紧密。
D.在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心已缺乏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做事情只根据具体场景灵活变通。

E.在现代社会,“正当”属于规范伦理,“好”属于德性伦理,但“正当”并不一定就是“好”。
下列关于“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人的德性伦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
B.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就是重视伦理规范;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重视德性伦理。
C.规范伦理比德性伦理更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D.一个人的价值信仰决定了一个人的德性伦理。

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法律和道德规范不为公众真正信仰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激烈地批评、讨厌所谓的开后门、拉关系,但当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我们相信“拼爹”,也“恨爹不是钢”。结合文章的观点,谈谈这一现象反映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走向未知的边界
(美)G·伽莫夫
①我们这个银河系并不是唯一的在巨大的宇宙中漂浮的、孤立的恒星社会。望远镜的研究已经在空间深处揭示出了许多巨大的系统。它们和我们这个太阳所属的星群很相似。距我们最近的一个是着名的仙女座星云,它可直接用肉眼看到。它的样子是一个又小又暗的相当长的模糊形体。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大望远镜所拍摄的另两个星体,后发座星云和大熊座星云,可以注意到,它们有典型的旋涡结构且在总体上构成了和我们这个银河系一样的凸透镜形,因此这些星云被称为“旋涡状星云”。有许多证据表明,我们的这个银河系也是这样一个旋涡体。当然,要从内部来确定这一是件很因难的工作,但我们还了解到,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们并未意识到这类旋涡星云是与我们这个银河系相类似的巨大星系,却把它们和一般的弥散星云混为一谈,后者是散布在空间中的微尘所形成的巨大云状物,如悬浮在银河内恒星之间的猎户座星云。但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些看起来雾蒙蒙的旋涡状天体根本不是尘埃和雾气。使用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点,这证明它们是由单独的恒星组成的。不过它们离我们太远了,无法用视差法求出£巨离来。
③看来,我们量度天体距离的手段好像是到此为止了。但是,不!在科学研究中,当我们在某个无法克服的因难前面停止下来时,耽搁往往只是暂时的;人们总是有新的发现。从而使我们再前进下去。在这里,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沙普勒又找到了一根新式的“量天尺”——所谓脉动星或造父变星。
④天上星,难数清。大多数星星宁静地吐着光辉,但有一些星星们的光度则有规律地发生明暗的变化。这些巨大的星体像心脏一样规则地搏动着,它的亮度也随着搏动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恒星越大,脉动周期越长;这就像钟摆越长,摆动就越慢一样。很小的恒星几小时就完成一个周期,巨星则需要很多年。而且,既然恒星越大越明亮,因此造父变星的脉动周期与平均亮度一定存在着相互关系。通过观测离我们相当近、因而能够直接测出距离和绝对亮度的仙王座造父变星,这种关系是可以确定下来的。
⑤如果我们发现了一颗脉动星,它的距离超出了视差法的量程,那么,我们只要从望远镜里观测它的脉动周期能知道它的真实亮度,再把它与视亮度对比,就可以立即知道它的距离。沙普勒就是用这种机敏的方法,成功地测出了银河内的极远距离,并有效地估计出我们整个星系的大小。
⑥当沙普勒用这种方法来测量仙女座星云中的几颗脉动星时,所得到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从地球到这几颗恒星的距离——这当然也就是到仙女座星云本身的距离——竟达到170万光年。这就是说,它比银河系的直径还要大得多。仙女座星云的体积原来只比我们这个银河系略小一些。
⑦这个发现宣判了原先那种认为旋涡状星云是银河系内的“小家伙”的观点的死刑,并确立了它们作为类似于银河系的独立星系的地位。如果在仙女座星云中数以亿计的恒星当中,有一颗恒星所属的行星上有“人类”存在,那么,他们所看到的我们这个银河系的形状,就和我们现在看到他那个星系的形状差不多一样。对此,天文学家现在已不再有什么怀疑了。
(选自《从一到无穷大》,有删改)
根据文意概括沙普勒的“量天尺”是怎样度量遥远天体与我们的距离的。
结合文章,分别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用语的科学性与文学性。
①太阳非常可能位于我们这个“银河大星云”的一条旋涡臂的末端上。
②这就像钟摆越长动就越慢一样。
文章为什么以“走向未知的边界”为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陷阱里的狼
王族
①牧场寂静无声,死一般的寂静。
②五只狼一跃而起,像五支利箭,飞速向那只羊扑过去。随着惊人的一阵狼嚎,它们全部掉入了陷阱。狼性刚烈,落入陷阱后四处抛抓、跳跃,渴望跃出陷阱。几次挣扎后,就绝望地卧在陷阱里喘粗气。不时怪叫几声。它们已明白身陷如此陷阱是多么可怕,而让它们感到更可怕的是人的阴谋,他们挖出这个又深又冰凉的东西,让它们无能为力,内心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如果长久被困在这里,又怎能活下去?
③挨过数日,五只狼饿得晕头转向,在陷阱中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嗥叫。饥饿加绝望,使它们的身体渐渐丧失支撑的力量,几乎趴下不能再动了。牧民们经常很高兴地站在陷阱边张望如此狼狈的它们。又过了几日,它们已叫不出声音,软软地瘫在陷阱底部,呼吸微弱。牧民们在陷阱边往里看了几眼,狼的样子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他们觉得让狼变成这个样子,是他们放牧中干得最开心的事情。
④在陷阱里,狼终于饿得无法忍受,开始互相打量起另外的狼。但很快,这种打量就以头狼的目光变得锐利,另外四只狼在头狼的注视下变得畏怯而结束。头狼即使在这种境地仍不失其威风,它对四只狼扫视一番,四只狼便都无声地埋下了头。少顷,头狼将目光停留在一只小狼身上。起初,它注视那只狼的目光是复杂的,间或还夹杂着一丝伤感,似乎内心正在经历着某种艰难的思考。但很快,它的目光便变得冷峻和坚毅,闪烁出一丝寒光死地盯住那只狼。那只狼明白了头狼的意思,痛苦地嗥叫了一声,将身子往后紧缩,似乎陷阱后壁有可供它遁去的洞。头狼粗嗥一声,和另外三只狼一起扑过去,咬断其喉管,那只狼几乎没发出任何声响便断气了。一阵厮打,一堆碎骨和毛皮留下了。
⑤狼并不会因为吃了同类而内疚和痛苦,也许在它们的生存法则中,吃掉同类或被同类吃掉都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如果这样的命运摊到别的狼身上,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如果摊到自己身上,只能认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让同类活下去的机会。
⑥牧民们看到了陷阱里狼吃狼的一幕,奔走相告。他们站在陷阱边议论纷纷,发泄积怨——狼吃狼了,真解气,真好看!狼对牧民们的嘲讽一无所知,极为平静地卧在那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对眼前同类的残骸也视而不见。也许当它们认命之后,这个世界与它们的某些关联已经断裂,它们的眼睛和耳朵就像一扇门紧紧关死了,不愿看到或听到陷阱之外任何东西和声音。
⑦又过了二十多天,陷阱里只剩下两只狼了。陷阱里的残酷撕咬仅仅为了生存,而陷阱似乎变成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当狼被饥饿的大手拽向死亡深渊时,它们死死抱住陷阱里的法则,以吞噬同类的方式让自己活下去。牧民们来到陷阱边羞辱它们,这时的头狼用复杂的眼光向外张望,它身上已全然丧失了往日威风,变成了一个绝望的囚徒。
⑧又挨了些时日,头狼又饿了,那只狼从前三只狼身上早已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它用无助的眼神望着头狼,似乎在感谢头狼把自己留在最后,且因为吃了前三只狼才没被饿死。头狼简单地重复了前面的动作,撕吃狼肉,应该又可以挨一个多月。
⑨下过一场大雨,狼泡在陷阱里,发出绝望的嗥叫。不知为何,牧民对它产生了同情,觉得一只狼到了这种地步挺可怜的,有些不忍心它再受罪下去。但狼是羊的天敌的千年法则,则让牧民又将同情强压于心底。打消了要放它的念头。
⑩一场大雪提前落下,牧民们要转场了。临出发时,一位牧民对大家说,把它放了吧,如果没有狼,黄羊就成群出来了,会把草场糟蹋得不成样子,明年我们的牛羊吃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理,就把头狼放了。
⑾第二天,牧民们发现一只狼被咬死了,只剩下碎骨和皮毛,其上留有狼牙痕迹,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扭扭的狼爪印,延伸到树林中。牧民们明白了,是那只头狼干的。头狼在陷阱里吃了四只狼后,味觉里只存有狼肉的记忆,所以,从此便不再吃羊狼了。
(选自《散文》2013年第8期,有删改)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牧民对陷阱里的狼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请根据文章概括。
放出来的头狼为什么还会继续吃狼呢?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