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
(明)王慎中
嘉靖二十三年,制[注]当黜陟天下。百司庶职报罢者凡若干人。而吾州儒学教授程君龙峰,名在有疾之藉,当致其事以去。
程君在学,方修废起坠,搜遗网失,以兴学成材为任。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非独其精爽有余,意气未衰,至于耳目之所营注,手足之所蹈持,该涉器数,而周旋仪等,纤烦劳惫,莫不究殚胜举。不知司柄者奚所考而名其为疾也。
黜陟之典,固将论贤不肖,以驭废置。人之有疾与否,则有名下焉。贤不肖之论,非可倚此为断也,况于名其为疾者,乃非疾乎!人之贤不肖,藏于心术,效于治行,其隐微难见,斤形似易惑,故其论常至于失实。非若有疾与否,可以形决而体定也。今所谓疾者,其失若此;则于贤不肖之论,又可知矣!此余所以深有感也。
又有异焉。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师也者,所事也,非亊人也。所谓以道得民者是也。责其筋力之强束,课其骸骨之武健,是所以待狼局冗司之末也。
程君之僚,与其所教诸生,皆恨呈君之去,谓其非疾也。余故论今之失,而及古之宜,使知程君虽诚有疾,亦不可使去也。
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烁自喜。客倘有讶而问者:“君胡无疾也?”聊应之曰:“昔者疾,而今愈矣。”不亦可乎?
[注]制:指皇帝的命令。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当黜天下 陟:提拔
B.于治行 效:表现
C.其骸骨之武健 课:考核
D.皆程君之去恨:怨恨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兴学成材为任            还矢先王,而告成功 
B 则有名                          以予故,咸以愚辱
C则贤不肖之论                     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其所教诸生             此无他,民同乐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教授程龙峰耳聪目明,意气未衰,工作卖力,有点伤病但已痊愈,上司却把他当做病人,罢免了他的学官职务。
B.文章对当时社会的官吏制度作了尖锐的指摘,黜陟之典的标准应是贤或不肖而不是身体状况,何况程龙峰本身无病。
C.按照古代敬老尊师的传统,程龙峰即使真的有病,也不该受这样的待遇,老师毕竟是凭借懂得道理而获得人们尊重。
D.国子监博士程龙峰的上司借口程有病,让他“致仕”了,作者写了这篇别开生面的赠序来送别,议论透彻,文字畅快。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早作晏休,不少惰怠,耳聪目明,智长力给。
(2)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父母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尊敬兄长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励,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励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何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励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
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励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
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
注:①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②扈从:随从护驾。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日必将世 名:闻名
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 直:通“值”,报酬
C.桢壮其言,改之 谢:感谢
D.令公署撤关,亦无事 竟:最终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胡砺“性刚直无所屈”的一组是 ( )
①砺操笔立成 ②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
③砺知其弊,悉罢去。 ④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
⑤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⑥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昉的帮助,同韩昉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设宴,斥责胡砺就坐不懂礼法, 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坐。
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弓箭手全部免除不用,每年为老百姓减轻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
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励操笔立成。
(2)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
(3)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漷县人。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生神宗。即位,上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是时,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仁圣居慈庆宫,慈圣居慈宁宫。居正请太后视帝起居,乃徙居乾清宫。
  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帝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六年,帝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三月加尊号曰宣文。十年加明肃。十二年同仁圣太后谒山陵。二十九年加贞寿端献。三十四年加恭熹。四十二年二月崩,上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后性严明。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光宗之未册立也,给事中姜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光宗由是得立。群臣请福王之籓,行有日矣,郑贵妃欲迟之明年,以祝太后诞为解。太后曰:“吾潞王亦可来上寿乎!”贵妃乃不敢留福王。御史曹学程以建言论死。太后怜其母老,言于帝,释之。后父伟封武清伯。家人尝有过,命中使出数之,而抵其家人于法。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钜万,帝亦助施无算。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
(选自《明史》卷四)
4.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令讲臣进讲于前效:效仿
B.帝尝在西城曲宴酒被:喝醉
C.先帝凭几之谊终:最终
D.太后闻之弗善:高兴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文言虚词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挈之登辇出木欣欣向荣
C.戏割其发今君亡赵走燕
D.郑贵妃欲迟明年顷,持一象笏至

以下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上朝的时候,太后在五更时分亲自到皇帝就寝之处,呼喊他起来一并出行。诸位奉了太后懿旨的内臣,往往对皇帝约束得很厉害,皇帝心中对此颇为怨恨。
B.给事中姜应麟等人上疏进谏,要求皇帝册封光宗为太子,被皇帝贬谪,太后听说这件事之后大怒。皇帝惶恐,伏在地上不敢起来。光宗因此得以被册立为太子。
C.群臣奏请福王前去自己的封地,郑贵妃打算让福王延迟到来年再走,就用为太后祝寿作为理由。李太后以潞王不可以离开封地来祝寿类比,福王立即离开京城。
D.李太后一生笃信佛教,京师内外多修建佛寺,耗费巨大,皇帝也为此布施了无数钱财。张居正身居相国之位时,曾经对此事进谏,意见没能被太后和皇帝采纳。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

(2)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

(3)家人尝有过,命中使出数之,而抵其家人于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2分共6分)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昔于公断无私狱:监狱
C.卿钥置何处恒:长久
D.高门以待封辟:开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②言毕,令笞杀之
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④沙门乃真盗耳
⑤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⑥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 刺客列传》
[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内。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之亡楚而吴也如:到 往
B.欲卒国于季子札致:到达
C.公子光为足疾详:通“佯”假装
D.专诸鱼,因以匕首刺王僚,擘 :掰开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公子光能“自立为王”原因的一组是
①光真适嗣,当立②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④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来到吴国,他游说吴王攻打楚国,被公子光说成是为了报私仇,动机不单纯,因此他的建议不被采纳。对此伍子胥并没反驳。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想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最终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