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
丰陈宝
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住在故乡石门湾。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着手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让我们过一个内容充实、且又有趣的暑假,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弯弯曲曲向前走去——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已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四人欢欢喜喜在目的地相会。然后反过来,后出发的人改为先出发,弯弯绕绕走另一条小径,让另二人根据他们留下的纸条去追寻。
参加这样的户外游戏很有趣。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有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见这游戏不但有趣,还可训练孩子做事灵活、仔细。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有一次,父亲读《呐喊》中的《社戏》一文,孩子们看社戏回来偷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阿发往来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读到这里,父亲笑了,不觉插入几句自己的话:“真有意思:我们的,也叫偷!”我们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练笔:他出题目,叫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写的是抒情文,有时写的是记叙文,有时写说明文……
有一次,父亲别出心裁,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搓麻将》。只因母亲回娘家时,常常和亲友们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孩子不教自会,常常在假期里以搓麻将自娱。(我们的技术不精,纯粹是当作玩耍,好比打扑克取乐一样。)父亲因此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他说,你要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搓麻将的人,这个人甚至连“筒”、“索”、 “万”都没听说过,一张牌也不认识。大家一听这么一个作文题,都笑起来。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觉得真要写一篇能教会别人搓麻将的文章,确实也不容易,而且写起来又很有趣,便各自埋头去写了。我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很长,讲得有条有理,十分详细,获得了父亲的好评(他不批分数,只是在文末写几句评语)。
李叔同在《忆儿时》一歌中写道:“回忆儿时,家居戏嬉,光景宛如昨。”父亲安排我们度暑假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六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它冲淡,儿童时代的趣事,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文章写了父亲丰子恺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词语:不觉和会心,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你觉得丰子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文末引用李叔同在《忆儿时》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幸福盲
毕淑敏
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是的是的,我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拥有了。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肯定是经手过了。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自然而然。
⑧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文中第⑥段说“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请问这个“问题”是指什么?(2分)
文中的“我”是怎样改变“幸福盲”这一状况的?(4分)
文章就“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给出了三个答案和一个备选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再另给三个答案。(4分)
①
②
③
阅读《轻放》一文,完成小题。
轻放(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⑤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4分)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60字以内。(4分)
阅读《“高铁时代”已到来》,完成后面问题。
“高铁时代”已到来 (王瑞良)
①你知道全球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在哪里吗?
②告诉你,在我们中国。2009年12月26日,武汉到广州的客运专线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
③高速铁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撑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在普通铁路线上,即便是特快列车,平均时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铁路线上的列车平均时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达400多千米。“和谐号”在试运行时时速曾达到394.2千米。所以,现在从武汉到广州整个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车不到3个小时就能走完,真是“千里粤汉半日还”啊,而原来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个小时。
④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高速铁路运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汽车运行会排放大量废气,而且消耗宝贵的石油资源(有统计认为,石油资源还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车替代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为此,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法、德、日、西、韩、美等国。
⑤你可能又要问,高速铁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⑥当然,高速铁路不是谁都能发展起来的,它涉及牵引、制动、空气动力学、路轨铺设和自动化管理等许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难度相当大。我国也是在技术全面提高后,才追赶上了其他国家。
⑦为了提高车速,通常在列车的首尾要各配置一台大功率自控同步牵引机车,其车顶与高压电缆(又称接触网)相连,并采用特殊的加速装置。如“和谐号”就采用了“动力分散式”装置,即将多个小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第一、四、五、八节车厢内,这些车厢既载客又有牵引动力,故称动车组,而无动力的车厢则称为拖车。“武汉一广州”动车纽就是由四组四拖组成,每节动车上装有四台550千瓦的牵引电动机,整个列车的牵引功率为8800千瓦,定员601人。车头则须设计为类似飞机一样的流线型(俗称“子弹头”),以减少行进中空气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车安全也变得更为重要。为此,路轨的设计上必须尽量降低PQ值(力学名词),以防列车行进在弯道时,由于强大的惯性作用,造成脱轨事故。其次,是采用电子计算机安全监控系统,借以监测列车的制动效果、转向架的稳定性、列车的行进速度,位置、与其他车辆的距离等。第三,尽量消除铁路与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车等误入铁路与火车相撞;在必须交叉的道口,则安装先进的报警装置。
⑨乘坐过高速列车的人会发现,乘坐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是因为高速列车在舒适度上也有特殊的设计。如法国的一种新型列车精心设计了悬浮减震设备和低噪音空间设备。各个车厢宽敞、明亮,头等舱还有一个小“沙龙”,内有电话和现代音像设备。车门颜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该车厢属于何等级。美国的x2000型列车,每个座位都装有立体声耳机、计算机连线、瑞典梨木制作的餐盘和观看沿途田园风光的大型观景窗,车内还有会议室、传真机和娱乐设施等。乘这样的火车出行,真可以说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铁路的崛起,是交通运输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义完全可以与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客机的问世媲美。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干线是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客运专线。 |
B.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铁路的高速化,旨在减少废气排放,节约石油资源。 |
C.从武汉到广州,如果你坐在“和谐号”列车六号车厢,那么,你就是坐在动车车厢内。 |
D.为了防止高速列车行进在弯道时造成脱轨事故,在路轨的设计上采取了尽量提高 PQ值的技术措施。 |
第⑤至⑨自然段介绍了高速铁路的特别要求,其中⑦至⑨三段各介绍了哪一个方 面的要求?(3分)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高速铁路“将改变人们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高铁现已修到我们家乡,它将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3分)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 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
语 句 |
情 感 |
|
示例 |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
(1) |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
|
(2) |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
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它是苏轼,“。”它是郑板桥,“。”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这篇散文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运用了顺序,作用: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还原:它是王维,“。”它是苏轼,“。”它是郑板桥,“。”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填番号),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