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你作为其中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活动一:班级拟办一期 “我读书,我快乐”主题班刊,请你为这期班刊策划两个栏目。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班级开展 “我读书,我快乐”的演讲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引用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学校《雏燕》文学社向同学们征集“我读书,我快乐”的稿件。杨军同学拟写了一份征稿启事,但在内容、语言及格式等方面有不当之处,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征稿启事
①通过读书活动,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②为此,《雏燕》文学社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征文。③本次活动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④来稿可以是读书故事、读书经历、读书心得等。⑤文体不限,字数1000字左右。⑥截稿日期为2011年6月20日。⑦来稿请寄《雏燕》文学社,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CYWXS@163.com。
2011年6月1
《雏燕》文学社
㈠、本征文有一处格式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
㈡、征文中第 句有语病,如何改正: 。
㈢、征文中第 句与征稿启事无关应删去。
综合实践训练
请你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
推荐篇目《》,推荐理由:
综合学习水平考查(共12分)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风流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感人的故事,是我们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
材料二:今天,我们身边何尝又少了英雄人物呢?每一年的“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就成为了中国的标志。
何东旭、陈及时、方招 事迹简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因为救人,最后终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自己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颁奖词:为了别人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年青的生命。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的那份理解和担当,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社会上有太多人批评90后,可这三位均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 正在用实际行动向这个社会证明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请从中外的历史中,选取两个你认为可以称作风流人物的形象,并简要向大家做个介绍。要求:姓名、国别或朝代、主要功绩。
借鉴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为你推荐的人物写一段推荐语。
国学:请在其中任意选择左右相关两项用线条连接
“安其居,乐其业”《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老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礼记·中庸》《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哪么“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活动。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读出的内容要求准确、具体。4分)
综合学习水平考查(共12分)
林城贵阳——和谐的人居环境
材料一:贵阳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森林之城、休闲胜地”的美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环境立市”战略,三年变清南明河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在拥有一环林带的基础上,二环林带建设成效显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贵阳的生态环境优势、人居环境优势日益凸显。贵阳正逐渐成为最适宜生活居住、最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生态贵阳、人居贵阳”,和谐贵阳正彰显着自己独有的魅力。
材料二:2008年,有关部门民意调查表明,贵阳市民对“林城”、“生态城市”概念的知晓率基本达到100%,有超过70%的省外游客在饱览贵阳景致后认为,贵阳与“林城”称谓完全相符。“十一五”期间,贵阳市提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新理念,突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确立“环境立市”和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发展战略。
5年来,贵阳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近55万亩,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21.3万亩。近期又投资1.1亿元人民币,建设总长223千米、面积43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预计到2011年,贵阳人均环城林面积将达207平方米,形成了全国少见的“森林之城”。(积累)近年随着贵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贵阳,来到了贵阳,在贵阳感受了宜人的天气,美丽的自然风光,贵阳也因此被赋予了许多美称。除了“森林之城、休闲胜地”这一美誉外,你还知道贵阳有哪些美誉呢!请写出两种。
(探究)阅读材料,你从贵阳近年的规划发展中可以看出贵阳在发展中主要强调什么内容?
(实践)贵阳市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扩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请你写一句宣传语,号召贵阳全体市民都来保护“林城”的环境。
(想象)我相信,有你我的关爱,林城贵阳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下面就展开你想象翅膀,请为我们描绘一下2015年后的贵阳美景吧!(不低于80字,4分)
语文活动。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