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扇轻摇的时光
①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②天气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③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④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⑤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⑦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⑧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⑨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⑩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11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12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13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14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15“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16“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17“人啊!”母亲叹一声。
18“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答:
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有何作用?
答:


①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列宁说:“人们的缺点多半同人们的优点相互联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一切事物的两极都是相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优点可以变成缺点,一个人的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③容人之长,用人之长不易。让好吹毛求疵的人去检查质量,让好争强好胜的人去冲锋陷阵,让好出头露面的人去搞公关……就有利于这些人扬长避短,使短处转化为长处。
④事业要发展,不仅要善于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且要善于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⑤善于用人短变长,善于用物无废物。
第③自然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答:


巴山为何夜雨
①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②在白天,四川盆地周边山坡上空气增热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谷地中心垂直方向气流下沉补充谷风,称之为反谷风。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称之为反山风。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晚谷地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辐合上升,极易凝云致雨,故夜雨较多。
③此外,巴山地区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这样,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这也是该地区多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文章的题目用得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中加点的“一般”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手心朝下》,完成后面小题
⑴这个老女人很怪。
⑵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⑶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⑷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⑸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⑹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⑺“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⑻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⑼“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⑽“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⑾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
⑿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⒀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
⒁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⒂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⒃“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⒄“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⒅“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⒆“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⒇“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21)“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22)“可是她女儿……”
(23)“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24)“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25)“她死了。”朋友说。
(26)“死了?”我震惊。
(27)“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28)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29)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30)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仔细阅读小说第2~5段,说说小说中的老女人有哪些“怪”处。请分点回答。(3分)
请简要分析题目“手心朝下”的含义。(2分)
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用第一人称写下来。 (2分)

阅读《让……》一文,完成后面小题。(6 分)
①张飞在一家饭店打工,嫌工资低不干了。他跑去找老板讨要 20 天的工资。老板说他有两天没上班,只给 18 天的工资。他认为那两天是正常休假,不该扣自己的工资。张飞在下班时拦住了老板。老板不同意,张飞抓住摩托坐架就是不相让。老板开着摩托就走,把张飞拖了四十多米。结果张飞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里没了意识;而老板砸进了十几万还看不到尽头。
②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③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 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 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 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④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会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 《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⑥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⑦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文章开头讲述《第一时间》的新闻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2 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让……”为题,巧妙设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从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 让是一种迂回的力量、 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行文严谨而有力。
C.文章第⑥段列举了郭子仪的两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封建社会,许多功臣难以善终”这一分论点。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