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 烟
赵丰
①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②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滚动,炊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抱那乳白色的晨雾。农人们扛着锄、牵着牛走出村庄,伴着鸡鸣、狗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缕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波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梁,农人们荷锄而归。
③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炊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村生活,不然《桃花源记》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④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对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惯了鸡鸭畜禽的屎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踏实和舒适。
⑤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秸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村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⑥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玷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⑦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文章第①段起什么作用?(3分)
作者在第③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2分)
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④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3分)
怎么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的“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 4分)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答:我选()处: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
现代文阅读
A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文章说明了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
分) 小树的灵魂
前年春节,我从承德叔叔家带回一株小柏树。小柏树长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坐在托盘里,托盘里水幽幽存焉,透着殷实之气。可是,它能在北京落户吗?我心里没有底。直到有一天,小柏树的枝条上冒出鲜绿的新芽时,我才放下心来。
小柏树的存活,使我感到养些木本植物该是不难吧。我便来到花市上,选购了三株盆景——小榆树、小榕树和小枫树,并与小柏树一起摆在了窗台上。一时间,窗台上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好看极了。其中,尤以小榕树最美。它的枝叶舒展文静,像是依栏沉思的女人。小榆树则以稠密而热烈的叶子,显示了繁荣景象。小枫树更是风骨不俗,气度超然。因为它的每片叶子都在翘首以待那个火红的秋天。倒是小柏树显得不起眼了。一块土里土气的石头,一株再普通不过的柏树枝子。仿佛穷山沟里走来的孩子,有些相形见绌。好在它“要求于人的甚少”,只要托盘里有点水就行了。什么心也不用操。另外三株就不同,施肥浇水,喜阴喜阳,很有些讲究。就是浇水也不能大意,弄不好还会烂根。为此,我真请教了不少花匠。
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还不到秋天,小枫树的叶子忽然打卷了,有的还变黑,一副病兮兮的样子。我赶紧四处求医,忙着打药治疗,盼着它“春风又绿”。然而,可叹它一日不似一日,眼见着一片片叶子都卷了起来。小枫树到底一命呜呼了。我也好生伤感。原本我还期待着坐在屋里独赏红叶呢!
秋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冷起来。小榆树和小榕树的叶子越来越少了。一场雪后,它们的叶子几乎全干了。便想:大概是冬眠吧。而我依然按时浇水,尽职尽责,以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让它们再吐新绿。
然而,它们再也没有醒来!
如今,小榆树,小榕树,小枫树的“遗骨”陈列在阳台上,好像三块墓碑,让人神伤。
这时,我却不得不惊异于小柏树的生命力了。只见它所有的叶端纷纷吐出了新绿,鲜活鲜活的耀眼极了,竟有一种光芒四射的神采,令人激赏,令人感奋。
我禁不住把小柏树搬到写字台上,仔细端详起来。我发现它竟然是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那石头的下半截分明有一道裂缝,裂缝里布满了小柏树的根须,根须之密,仿佛老寿星的胡子,又仿佛网一样的脉络。它们裸露着,有如丰富的神经系着一颗美丽的灵魂,我的心被这个灵魂深深触动着……
是的,树是有灵魂的。人类从“树神崇拜”时就这样认为着。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也说过“植物是有灵魂的”。不过,灵魂与灵魂却有所不同。正如人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灵魂。然而,一个美丽的灵魂却是需要历练的。小柏树一定是历练过的,否则它不会有这样叫人暗暗尊敬的树品。其实,它的树品本来就有着悠远的脉系。《山海经》记载:“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国语》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至于“柏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可谓得其真也”的说法就更多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画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我想:人品如此,树品亦然。只可惜我与小柏树相伴一年有余,竟如此赏悟不敏,实在是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树之有神。
失敬了,小柏树!第②自然段是从哪两方面对比小柏树和其他三株树的?
第③自然段“谁知,越是竭尽呵护之能事,越是容易出问题。”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写小柏树的根须一段突出了小柏树什么精神?
引用《国语》中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小柏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第三行中的“这”和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所代表哪两种不同的情形?
第六行中的“温柔的黎明”有什么含义?
第六行中的省略号、第七行中的破折号、第十行中的省略号各代表什么意思?
文中的“土地”喻指什么?
本诗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井》,完成小题。(共10分)
井
①我见过不少井。
②前年,和父亲在湘西乌龙山游玩时,发现一口水井,井水通体透明,如若有鱼,定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走了两个多小时崎岖山路,正饥渴难耐,忽现这么一口井,旅人该多么欢欣鼓舞?我当时不禁雀跃起来,惹得父亲直笑我像个没长大的小女孩。我忙松开父亲的手,一路小跑过去,拧开空空如也的矿泉水瓶,蹲身从井里舀水,谁知手刚伸出就碰着了水——清凉的水!原来水很满,快与井口平齐,只是因为水太洁净,才使我的眼睛骗了我啊!那一刻,我真的无法说出内心的震撼!我从没见过如此柔滑的水,使人联想到婴儿的肌肤,或是德芙巧克力入口的那一瞬间;她未沾任何世俗的污染,素面朝天,天光云影也不忍在其中照影儿。我俯着身子喝那甘甜的水,用手捧起水来,在阳光下看它的晶莹剔透,我忘形地在井边嬉戏着。父亲满脸慈爱地笑着,看着喝饱了肚子,灌满了瓶子的我,仿佛还当我是几十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
③转眼两年过去了,父亲病逝,我的悲伤泛滥,还有谁会像我最亲爱的父亲一样待我呢?在得知我偷偷去河里游泳后,一脸担忧的父亲;在听到自己喜爱的女儿的小秘密后替她保密的父亲;出差回家送给女儿小花裙的父亲;我刚参加工作时,亲自骑单车送我的父亲;我生女儿后,从没操持过家务,却用柴火慢慢炖出一锅鸡汤的父亲……哪儿才可找回那么爱我的父亲!
④夏去秋来,那眼井还是常在我梦中出现,濡湿着我因父亲离去而忧伤蔓延的心墙……
⑤犹记得幼时,老刘伯伯家门前不远处就有一口水井,没任何砖砌石垒,可能是很久以前有几个泉眼总在那儿冒着,冒着,某个好事之人便将它稍微挖深,拓开,也就成了这口水井。老刘伯伯家是用不着打这么一眼井的——他家再过一条两米来宽的马路就到了河边。
⑥孩子们爱去井旁玩儿,尤其是春天。井旁那棵歪脖儿垂柳又长出长长的发辫时,柳旁那棵快遮了井的一半的桑葚树上便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葡萄似的桑葚儿,馋嘴的我们“哧溜”一下爬上树,一会儿,小嘴旁,花衣上,都沾满了紫红的汁液!在井里洗洗脏乎乎的小手,待小手又像豆芽般白时才高高兴兴地回家。至今,每当想起老刘伯伯家门前那口井,我总会抑制不住地微笑起来,童年的日子是多么单纯而又美好啊!
⑦其实,那时与我家生活息息相关的是马家台那口井。我家住在山顶。而井在山脚。没有自来水的岁月,山上每户人家的用水都靠那口井。井不大,不过也比老刘伯伯家的那口井大了三倍。井底是泥抹成。只有井壁用卵石砌成。开始时,挑水的人家不多,井常是满满的。后来,山上的树越来越稀疏,房子越来越稠密,井便力不从心。在用水高峰的夏季,常露出它黄色的井底。但挑水的人仍不罢休,守在井底,等着那泉眼冒水,够一瓢了,便小心地舀起,再等,再舀,后面还有等着舀水的人着急地催促着,好半天,才舀了一担水。直起腰,捶捶酸疼的背,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打道回府。遇到实在缺水的时候,我们只得到更远的地方去挑水。
⑧那时,我父亲是采购员,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和奶奶得侍弄连姑姑家一起共九口人的菜地,家里挑水的担子自然落在了九岁的我身上。一早起来便去挑水,把一大一小两口缸盛满。我还有过黑咕隆咚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挑水的经历,那夜,是父亲拿着手电筒在半路上接到了哭得一塌糊涂的我,他用温暖的大手替我擦去泪水,默默地接过扁担。父亲在家时,他很早就会起床,等我起来掀开缸盖看到满缸清亮亮的水时,我就像过节般欢喜!
⑨说实在的,从小到大,生活上我不曾受过多少苦,不管多么艰难,父母亲都尽力让我和妹妹吃饱穿暖。
⑩那些可贵的挑水经历,那些默默馈赠给人们以清泉的井,让我沉积了许多深切的感悟,在感悟中我渐渐成长,思想是这样,感情也是这样。井,是没有芳香的,但用心灵可以嗅到它的馥郁。譬如井旁的蝴蝶兰,不在喧嚣的时刻喋喋不休地诉说,不在阳光与尘埃交织的天空下迫不及待地表明心迹,珍藏着一个紫蓝色调的愿望,面对着自己的灵魂,悄然打开。
11在这个不测时时窥视着每个无辜生命的世界上,我想,那些最亲爱的人,最美好瞬间,最难舍的亲情,总要离你而去。曾经拥有的快乐、幸福就如同晶莹的琥珀,美丽却易碎。既然自己无法完全把握生活,无法预测岁月轮回中未知的命运,无法躲避人生路途中骤然出现的困顿,何不像那一眼眼井,蓄积着,漫过去,绕不过去就转个弯。因为日子总得往前过。文章记叙了与“井”有关的几段记忆,请阅读①-⑨段,概括“我”的记忆和感受。
与“井”有关的记忆 |
“我”的感受 |
山下的井水不足,我夜里挑水因害怕而大哭,爸爸帮助了我。 |
亲情美好 |
下面几项是对第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井水洁净、柔滑、沉静,给饥渴的人们带去清凉、甘甜和慰藉。 |
B.井让“我”的思想与情感越发成熟、丰富,感受到生活的芬芳。 |
C.井见证了生活的艰难,也见证了父亲对“我”的爱,让人感到温馨。 |
D.井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但它为人提供甘泉,无私奉献,令人感动。 |
本文最后一段富含哲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给你的启发。(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