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       a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b      ,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c     
本文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选出与文中a、b、c三处空缺处应填入的文字符合的一项
①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②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
③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语段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赏析】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教员对武士道的爱好的偏执,而对小孩子的爱好的压抑,突出了强权的粗暴。
B.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赏析】“脸无人色”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既生动地表现了他惊愕、害怕的心理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突出他的痛苦无奈。
C.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赏析】清兵卫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清兵卫的父亲还“一个一个”地“砸碎”了葫芦,其实,他砸碎的是孩子的梦想。
D.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赏析】此句写出了清兵卫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外国小说欣赏》
据此判断,上面选文中小说的摇摆还体现在哪儿?试举一例,并说明其具体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则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大脑能感知和判断建筑物状况,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8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建筑以生命,是为了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预防突发事故。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声音的联想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起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
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俭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像。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涨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征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领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乱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您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地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
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鸟鸣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效果如何?(6分)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杂,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联系全文来看,“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4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精心捕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联想而发掘出大自然美的内涵。
B.本文风格清新、淡雅,洋溢着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韵。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用“我厌烦……”一组排比句,讽刺了现代音乐作品的低劣和人们强作欣赏的虚伪。
D.作者喜欢的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

E.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独特,摹写逼真,感悟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
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
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
B.愉快教育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
C.愉快教育就像吃饭时的食欲一样,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
D.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对划线句子中“时代特征”这一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的发展趋势。
B.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融合的要求。
C.愉快教育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破碎阶段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D.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新趋势。

下列对愉快教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
B.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C.能够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D.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B.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观点。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其参与教学活动,符合愉快教育的观点。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经在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全球图书馆等概念。
狭义的电子图书馆是指使用电子介质(光盘、磁盘等)存贮、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没有传统的印刷型图书而是利用纯数字化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的环境,它拥有二维和三维入机界面,并能使用户任意浏览和存取信息。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图书馆界统称其为电子图书馆。美国《电子图书馆法案》明确了电子图书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即:(1)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2)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提供帮助;(3)这些信息与服务可提高生产率,能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选择,并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4)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
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利用高速宽频的地区性网络和世界性网络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联机实施浏览、检索和登记。
下面对“电子图书馆”这—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并将丰富的数据库提供给用户。
B.电子图书馆是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
C.电子图书馆不再将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D.电子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包括利用电子介质处理图书信息。

对第一段画横线的文字,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出现的时代背景
B.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C.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D.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

下列对“虚拟图书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图书馆不是独立实体,而是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而设置的。
B.虚拟图书馆有先进的工作系统,但不再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建筑物的机构的特征。
C.虚拟图书馆拥有的二维和三维人机界面是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的。
D.虚拟图书馆称谓中的“虚拟”是针对其特殊环境而言的,不是“虚设”的意思。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所以它具备提高生产率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功能。
B.电子图书馆一出现,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的局面就被打破。
C.电子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所以它具备为社会上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D.虚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各种获取信息的入口,在虚拟图书馆中,每一个正规或不正规的受教育者都有上网浏览和获取信息的可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者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