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史料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反映了( )
| A.义和团运动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
| B.革命派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
| C.洪秀全强烈要求消灭外国侵略势力 |
| D.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军侵略的决心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加强 | B.宗法制衰落 |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井田制的推行 |
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呈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假设有一个雍正时期的官员,他每天到一个较为简陋的办公室上班,皇帝每日召见,并和他商讨军国大事。他有时拟写文件,然后交给皇帝审批,最后把文件交给下属,让他们送给各部门去办理。那么这个官员可能是( )
| A.丞相 | B.御史大夫 |
| C.军机大臣 | D.议政王大臣 |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
| A.皇权日益加强 |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
|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
|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
|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
| D.军机处的设置,标示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