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1)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2)“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有删改)请按照情节结构分点概述小说情节。
小说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小偷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说为什么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的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⑥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⑦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⑧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⑨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⑩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⑾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⑿“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⒀“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的碗橱里。
⒁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言语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讲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文中对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千钧一发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
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选文中加点的三个“为什么”分别问到了与战争有关的那三个方面?
应该怎样理解“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这句话?你认为人类制止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上挂把钥匙
陈凤群
一场交通事故让我的婚礼变成了丧礼。处理完丧事后,我没留下只言片语,从A城消失了,我发誓再也不回这座让我痛彻心扉的城市。我痛恨这座交通拥堵的城市,痛恨宝马轿车,痛恨开宝马轿车的有钱人。那天,我挽着美丽的玉儿下了婚车,一辆狂飙的宝马把前行几步的玉儿撞飞,把我的心撞得粉碎。我的玉儿,正一脸幸福地望着我。那一刻,我和玉儿便生生世世阴阳相隔。
我来到B城,在码头当了一名搬运工,在城中村租了间小屋。
好……好……儿……活!玉儿在我怀里香销玉殒时粲然一笑说的这句话,让我泪如泉涌。斯人已去,生有何恋?了却一桩事后,我希望死亡穿着黑夜的袍氅不期而至,让我在天国和玉儿相会永不分离。
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玩命似的干活,晚上在烂醉如泥中不省人事。我独来独往,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我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唯一和我有关联的是房东。
房东是位70多岁的跛脚老人,每月第一天打车来收房租。租房那天,素昧平生的老人慈祥地对着我微笑,笑里荡着暖意,我顿时两眼一热,脱口而出,奶奶……我抑制着悲伤,向老人诉说了我的悲惨遭遇。
日子如水般流去。那天晚上,我披着寒霜满怀疲惫地回到小窝。一进门,一股浓郁的菜香直沁我的心脾。啊,桌子上赫然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眼泪倏地下来了,在这座城市里,我是游魂野鬼,没有人和我来往,一定是我的玉儿显灵了,看我来了。我绕着屋子,凄切地喊着玉儿,任凭我喊哑了嗓子,玉儿,我的爱妻,香魂不见丝缕。
我和着泪,风卷残云般吃下了这顿饭菜,这是我来到B城以来吃的第一顿热饭。屋外,寒风打着呼哨拍打着窗儿。屋内,一枚如豆的灯光在我心里莹亮。我不相信神鬼之说,人死不能复生,一定是房东可怜我这个未亡人。奶奶,玉儿……我呢呢喃喃,在酒酣中睡去。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此后每晚回来,桌上总有可口的饭菜,脏衣服臭袜子总被洗得干干净净,屋里拾掇得窗明几净。渐渐地,我有了渴望,渴望回到这个小窝。每天下班后,我不再在街上浪荡,总是急急赶回小窝。
转眼换月,一见房东老人,我抑制不住激动,上前紧紧抱住了老人,一叠声地谢谢。
老人听完我的讲述,和蔼地说,小伙子,俺这把老骨头行动不便,是其他好心人照顾你的。
任凭老人怎么解释我都不相信,我执意要加房租感谢老人。
老人把我领到屋外,指着门楣上挂着的一把钥匙说,我们B城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只要在门上挂把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小伙子,你租房第二天,我便托人配了钥匙挂在门上。还贴了张字条在门边,大意是租户是个孤独的打工者,每天早出晚归三餐不定……
次日清晨上班,我在桌上放了留言条。感谢到我小窝给予我关怀的B城人,末了请他们留下姓名地址电话,改日登门拜访云云。
当天晚上,我心急火燎地回到小窝。一看留言条上的签名竟然清一色是“感恩一代”。
我要找寻帮助我的“感恩一代”。每每入夜,我胸前挂着牌,站在B城最繁华的大街上。无数B城人从我眼前走过,他们看完“寻人启事”后,笑着对我说,小伙子,我们B城每一个人都是“感恩一代”,不用寻找了。
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我固执地继续寻找。最后,一位老人告诉我,30年前B城发生了百年一遇的8级地震,遭受灭顶之灾的B城人得到了外界源源不断的援助。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B城人在门上挂上钥匙,让支援者志愿者随时可以进来援助。废墟重建城市后,B城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守望相助成为B城人的心心相约,有困难在门上挂把钥匙代代相传……
离开B城前夕,我从床底密码箱里取出一个大包,来到公安局,把大包递给了门卫,说,请把这些炸药交给局长吧,原本是用来开山采石的,现在用不着了。言毕,我转身大踏步离开,踏上了奔往A城的特快。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玉儿和房东老人的话,充满我整个心房。我的脑子不再有宝马轿车连同它的有钱主人一起被炸飞的臆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3期,略有删节)请分析小说题目中“钥匙”的多重含义。
小说开篇写“我”发誓不再回到令我痛彻心扉的A城,结尾又写“我”急切踏上奔往A城的特快,这样写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一场交通事故改变了我的幸福生活,文章笼罩在一种低沉哀婉的气氛中,使读者带着一种同情的心理去阅读这篇小说。 |
B.在“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出租小屋内香气四溢的饭菜改变了我的心境,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亮色,在精神中也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
C.小说中多次使用省略号,都属于引文的省略。这是小说中经常使用的“留白”艺术方法,无须赘述,使文章显现一种含蓄而得体的美。 |
D.B城人不成文的约定,凡是外来有困难的住户,在门前挂钥匙就会得到B城人的帮助,突出了B城人民风淳朴,没有排外的心理。 |
E.这篇小说有刻骨铭心的人情,有摇曳多姿的情节,也有简练清新的语言,这些无不使故事锦上添花,“人情”与“感恩”的主题鲜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 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t(文体家)。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报章,见了一位道学的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但这些处所,除了自己,大概没有人会觉到的,我们的批评大家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做得最出色。
我想,如果专用一个人做骨干,就可以没有这弊病的,但自己没有试验过。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
可省的处所,我决不硬添,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但这是因为我那时别有收入,不靠卖文为活的缘故,不能作为通例的。
以上,是十年前的事了,此后并无所作,也没有长进,编辑先生要我做一点这类的文章,怎么能呢。拉杂写来,不过如此而已。
三月五日灯下下列关于“鲁迅创作小说的体会和经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的语言力求文从字顺,不大用生硬的词语或生造的字句。 |
B.鲁迅小说塑造人物不拘囿在生活原型上,是拼接起来的形象,最终的目的是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
C.画眼睛是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鲁迅运用得极其成功,“学不好”是先生自己谦虚的评价。 |
D.鲁迅笔随意走、不硬写,自然成文,这是其小说语言简洁通畅的原因之一。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迅创作小说不是想做文学家,而是想通过小说来教育民众,改造社会。 |
B.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小说不算文学,是消闲品,鲁迅深不以为然。 |
C.鲁迅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杂取种种,具有典型性,是“这一个”,不是专指某个人。 |
D.以一个人为主体描写人物,就一定可以一以贯之,不至于中间因停顿而走样。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是遵从了苏轼“辞达意而已”的创作主张。 |
B.鲁迅追求语言通畅,不生造字句,这是鲁迅善于接受批评家意见,从而改进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结果。 |
C.文中说“以上,是十年前的事了,此后并无所作,也没有长进”,由此可知,鲁迅评价自己是低调的,其人品如此,定会受人景仰。 |
D.从鲁迅小说刻画人物的创作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画眼睛,是刻画人物的最佳途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蒋勋说《寒食帖》
①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②“……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③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④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
⑤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⑥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⑦苏轼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间。《前赤壁赋》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诬陷之后苏轼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这件文学名著的背景,再读东坡这几句委婉含蓄之词,真是要觉得啼笑皆非啊!
⑧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⑨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⑩《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⑾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①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取材于蒋勋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苏轼《绝命诗》《江城子》,请分别说出其作用。(4分)
文章第③段说,流放黄州,对苏轼有着“不凡的意义”。结合文意,概括这意义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尾,作者从苏轼的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艺术启示?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以偶览苏轼《寒食帖》而引发对其书法的评价,认为字迹粗拙而不经意,但精于书法的人认为是苏书最好的。 |
B.《寒食诗》饱含着苏轼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苍凉感伤;而其书法则稚拙天真,无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 |
C.第⑧段“与李端叔信”,一方面说明了苏轼的处境;同时也说明了苏轼“从名满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蜕变。 |
D.黄庭坚在跋中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是因为此时苏轼的书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
E、这篇文艺随感,作者在娓娓的怀人叙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论文,也议人,又言志,三者结合得巧妙、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