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期为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间的时段,其余时段为无霜期。表中距平值为该年代与50年平均值的差距。读我国某地20世纪各年代霜期的均值、距平表,回答27~28题。
| 项目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 初霜日 |
均值(日/月) |
2/10 |
4/10 |
26/9 |
21/9 |
25/9 |
| 距平(天) |
+5 |
+7 |
-1 |
-6 |
-2 |
|
| 终霜日 |
均值(日/月) |
3/5 |
21/5 |
15/5 |
22/5 |
20/5 |
| 距平(天) |
-14 |
+4 |
-2 |
+5 |
+3 |
据表推断该地的霜期、无霜期的变化特点是
| A.50年代,霜期结束的最晚 | B.70至90年代霜期变短 |
| C.80年代,无霜期均值最短 | D.70年代无霜期变化最大 |
该地有可能是我国
| A.海南岛 | B.四川盆地 | C.青藏高原 | D.华北平原 |
读图“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图(2010年)”,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示地区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济南比青岛城市规模大 |
| B.潍坊是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
| C.发达的交通是构建都市圈的核心条件 |
| D.第一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制约该地区城市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 B.矿产资源和能源 |
| C.生活消费水平 | D.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 |
读我国东部某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土地价格、工业用地比例、7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有关该城市2002年到2012年的变化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 A.交通通达度提高 | B.工业用地比例减小 |
| C.中心城区规模缩小 | D.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湖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完成题。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能源消耗加大 ②城市人口剧增 ③水域面积扩大 ④市郊农业发展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
| A.防止洪水泛滥 | B.扩大湿地面积 |
| C.开发旅游景点 | D.提供优质水源 |
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小题。“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
|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
|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
|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
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 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
| C.减少废料 | 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
下图是“我国太行山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小题。
太行山以西的城市分布特点是 ( )
| A.沿黄河分布 |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
| C.沿山麓地带分布 |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
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上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 )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
|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
|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
|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
铁路交通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一城市是图示地区因铁路而兴起的( )
| A.太原 | B.石家庄 | C.武汉 | D.株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