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产经济学”的文化后患
①一向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②从一个“牛郎织女”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到一个“梁祝故里”传说,十几个城市虎视眈眈,直至如今山西两地对“帝尧故里”的文化攻势。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可谓烽烟四起、高潮迭出。
③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④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这样的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多现实注脚。我们在册的世界文化遗产,十分之一由于“过度开发”受到警告便是明证。不少已经夺得文化遗产“归属权”的地方,以创收为核心,将文化演变为商业,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式的经营。
⑤这当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利好”,而是历史文化的灾难。
⑥当三江并流、都江堰、武当古刹等文化古迹传出“过度开发”的消息,当几乎每一种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新建“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时,不仅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
⑦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年来,“遗产经济学”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许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争夺战中,人们频繁看到当地政府的身影。
⑧今年上半年短短6个月里,一些政府参与的公祭活动席卷南北——陕西黄陵、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
⑨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调介入与认同,一些耗资巨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应运而起。“帝尧故里”争夺战中,临汾修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门”的华门,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从规模到设计处处“天下第一”。在此之前,长达21公里的“华夏第一祖龙”,高达近40米的刘邦铜像,在河南两地被轰轰烈烈地打造。
⑩政府参与社会事业的文化构建,本没有错。但问题是,这样的建设应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面对此起彼伏的“争夺战”与“伪文化”浪潮,政府本应做正确的引导,为何却成了推波助澜的主导?
11实际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动”与不断新建“文化标记”,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新一轮面子工程的集体亮相,甚至有些国家级贫困县也卷入其中。在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口号之下,一些官员的心中,不仅有对经济效益的图谋,更有对“政绩收益”的盘算。他们用行政拨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创造经济——文化——政治的多赢。
12让经济利用,被政治挟持,结果是,以文化为名义的文化行动,非但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13这恐怕是“遗产经济学”更大的后患!
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怎样的表现特征?
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化遗产争夺战”与“伪文化”建设浪潮?地方政府在社会文化事业构建中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本文所说的“遗产经济学”具有哪些文化后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3题。
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羊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信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便送到了她手中。
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她曾在斯德哥尔摩、好莱坞、罗马、巴黎和伦敦用五种语言登上舞台、银幕,无往不胜。她拍摄了47部影片,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一次获得埃米奖。但是,她始终保持了她的本色。
她在人生舞台上尽量领受生活的情趣。她有子女四人,是位慈爱的母亲。她爱吃冰淇淋和爱在雨中散步。
她以狂热热的精神献身于上作。“如果不让我表演、我一定活不下去。”她这么说过。当海明威《战地钟声》里玛利亚这个角色得要把头发剃掉的时候,她大声回答说:“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她可以通宵达旦地排练,甚至导演早巳满意了,她还要求重来一次,话剧《忠贞之妻》在伦敦上演八个月的头天晚上,她还同导演讨论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在成为影坛最璀璨的明星后仍然坚持每片试镜头,而且可以为了演一个难度大的角色而放弃主演,甘当配角。她不愿定型,力争演各种性格的人物,如《郎心似铁》中濒于疯狂的新嫁娘,《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沉默含蓄的瑞典女传教士(这两个角色都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
她在23岁那年从瑞典初到好莱坞时,宁愿马上拎起行李回国也不接受公司老板要她“改头换面”整容的命令,从此她以她著名的“本来面目”出现在银幕上。《间奏曲》里孤独的女钢琴教师、《神魂颠倒》里热情的精神病学家、《圣玛利亚教堂的钟声》里爱打垒球的修女——个接一个令人叫绝的角色使她几年之间便饮誉影坛、票房成绩世界第一。50年代她因婚变而星运中落,在五六年后重放光彩,以《真假公主》一片再次获奥斯卡奖。
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忠贞之妻》在美国上演初期她脚部受伤骨折,可是在接下来的六星期里仍坚持上舞台一一改成坐在轮椅上演戏。她无论病得多重,总是笑着说:“舞台医生能把我治好的。”的确,幕一升起,她的病似乎霍然而愈。1973年,癌症攫住了英格丽,但它未能摧毁她的意志和毅力。她不顾病痛接受了聘请,在一部电视剧中演以色列已故总理果尔达·梅厄。她承认:“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在癌症面前多争取到一天便是胜利。”电视剧开拍前,她到以色列了解梅厄的生平,拍摄期间她一条胳膊已必须每夜作牵引,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她两眼含泪,自知从此与她热爱的摄影机告别了。她以此片的演技获得1982年埃米奖。
她于1982年8月29日逝世,终年67岁。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心里一一同加里·古柏在西班牙白雪皑皑的山上;同千里·格兰特在间谍出没的里约热内卢,但是,最生动地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卡萨布兰卡》里的英格丽:靠在钢琴旁喃喃地说,“再弹一遍吧,为了过去”,在雾茫茫的机场上回首告别,眼神凄楚。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人物通讯第—段用四句话概述了四个典型事例,凸显出英格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观众对她的狂热崇拜。
B.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大量的议论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个真正艺术家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敬业精神。
C.“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旨在农观英格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使读者对这样的明星肃然起敬。
D.“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因为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具有精湛的表演技艺,无可替代。

E.这篇人物通讯的结尾展观英格丽的三个经典电影画面,表现了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的心里。
2.英格丽是如何始终保持其本色的?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本,从材料利中心关系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对你写作的启示。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
“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
“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
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酉了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不仅是为了钱,还为了出名,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B.“放心吧,错不了!”儿子的语气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却又不容置疑,表观出他少年老成、世事练达。
C.“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人开眼界”,反映了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猎奇心理不惜歪曲事实的社会观实。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同时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含泪的幽默中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E.小说叙述的虽然是一个貌似荒诞的故事,但却折射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观实。
2.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爸爸最值钱”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1—3题。
当前,政府与媒介的结合表现为一种媒介施政的趋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媒介的广泛性、迅速性、低成本等特征,直接与群众沟通,实现有效管理,提供具体服务。过去,政府也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更侧重于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而在当前,媒介施政虽然也有媒介公关的客观效果,但这并不是它直接的出发点,它更侧重于将媒介作为沟通和管理的手段,以促使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
媒介施政与“媒介化社会”的出现有关。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对社会的渗透与影响十分广泛,社会对传媒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政部门的信任度尚需力,强,人们通过媒介获得救助的愿望就会大大增加,对社会事务的诉求往往希望(有时候甚至是需要)付诸媒体。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传媒做出及时的回应,以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社会风险。
媒介施政有利于直接的越级管理,突破官僚制度的层级缺陷,使处于权力边缘的弱势群体有机会向权力中心接近,并从中获得保护。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政体,由政体成员和政体外成员构成,其中政体成员又包括政府和一般成员(如财团和利益集团)。一般成员通过常规、低成本的渠道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政体外成员资源不足,加上政治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影响或者要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查尔斯·蒂里《从资源动员到革命》,1978年)而媒介施政则开辟了政体外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接近权力的通道。
媒介施政是一个三方受益的过程。它方便于直接地为群众解决问题,或间接地促进问题解决,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传媒则通过政府和群众的满意增进其节目的满意度,并由于行政机构的参与,获得了准行政权力,增加了其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
但在肯定媒介施政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传媒如何引导公众关注更多的公共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群众的个人问题;如何着力于问题解决与政策讨论相结合,提升社会在政策制定、执行方面的参与功能,从而提高政府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如何把监督与公众解决问题的智慧动员起来,共同创设一个既监督又献策的公共治理空间,增强社会的可接受性。
媒介施政开启了传媒与行政有限结合的思路。媒介施政对于传媒而言主要是平台工具效能的发挥,而不是传媒主体效能的全部。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随意扩大这一模式将会把传媒从原来的宣传工具转变成纯粹的施政工具。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媒介施政”指的是政府行政部门借助传媒这一平台直接与群众进行沟通,以实观有效管理和提供具体服务的行为。
B.政府一向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是,过去侧重于利用媒介进行公关,观在侧重于通过“媒介施政”来服务社会。
C.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政治资源不均衡和政治壁垒的现象,影响社会公平。
D.媒介施政是一种直接的越级管理,它使弱势群体也可能拥有行政权力,从而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

E.行政机构参与“媒介施政”,增加了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但其积极意义是“有限”的,对这一点须有清醒认识。
2.形成“媒介施政”趋势的相关背景有哪些?请分点陈述。
3.作者认为,在媒介施政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使”号匆匆—瞥揭示水星新貌
冥王星已经因为个头太小被开除出行星行列了。难道水星也要步其后尘?水星目前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直径约4828公里,根据“信使”号传送回的数据,科学家指出,水星自形成以来,直径已缩短发约4.8公里。
科学家估计,水星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由于固体铁的密度比液态铁高,当水星的铁核冷却时,外表面就会向内收缩,令地壳起皱,大地出现断层——就像滚烫的玻璃杯突然冷却会出现裂纹一样。“水手”10号首次发现了这些断层:地表似乎有从内部延伸出来的褶皱。由于光照条件好,而且拥有质量更高的照相机,“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褶皱与断层。这些由突然冷却而收缩导致的地质构造表明水星原本可能是个大个子,后来才缩减为现在的小不点。科学家也发现,水星整体缩小幅度较之前估计的至少多出1/3。对此,所罗门博士评论说:“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无先例。”
水星缩小的罪魁是它的铁质核心,巨大且来历不明的铁核也是水星的谜团之一。水星密度高达5.43克/立方厘米。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铁核的重量可能占整个星体质量的2/3。这个数字大得令人吃惊,因为同为类地行星的地球、金星或火星内核质量只占星球总质量的1/3。
天文学家猜测,水星早期可能遭受过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原始水星的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掉。只有密实的铁核才幸免于难。不过也有不同解释: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炽热且难熔的物质聚集于此,最后凝结为水星。
2006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曾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推断出,水星的原始质量是其现在的2.25倍。由于在45亿年前经受了一次体积有其一半的巨型小行星的撞击,构成原始水星的近一半物质(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经过撞击后都流失到了太阳系其它地方。
两个关于水星起源的理论哪个更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三年后,“信使”号上的仪器将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航天器绕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从而推算外壳厚度的变化,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2004年“信使”号踏上征程时,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测任务主任奥兰多•菲格诺对媒体说:“现在距我们上次拜访水星已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盼望着这样一次旅行。”
在“水手”10号探查水星时,航天工程师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把探测器送入环绕水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使得探测器能借助多次飞越金星和水星得到引力辅助,实现用较少燃料进入水星轨道的目的。这条轨道催生了新的探测水星计划。
然而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美国所有深空探测计划都被迫暂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探测水星才再次列入日程。“信使”(MESSENGER)水星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系列空间探测计划的第7项任务。MESSENGER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测距”的首字母缩写。恰巧水星在罗马神话中是众神的信使。这个名字可谓语意双关。
飞船在太空遨游79亿公里后,将在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此前它会3次飞越水星,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
(节选自2008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下列关于水星出现褶皱与断层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水手”10号最先发现了水星表面的皱褶与断层,而“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皱褶与断层。
B.水星内部铁核的重量大得使人吃惊,它占到整个星体质量的三分之二。
C.估计水星内部铁核突然冷却,其外表面便会向内收缩。
D.水星遭到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到太阳系其它地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水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自形成以来,它的直径已缩短了418公里。
B.水星密度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的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属首例。
C.科学家们利用“信使”号水星探测仪的目的是测量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推算水星外壳厚度,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D.关于水星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中,炽热且难以熔化的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而聚集,最后形成为水星。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星用不了多久将会像冥王星一样因个头小而被开除出行星行列。
B.水星对我们来说,除了不知其巨大的铁核来历之外,尚有许多谜团有待解开。
C.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这对探测器利用有限的燃料进入水星轨道成为可能。
D.“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历经数年时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小题
《阿凡达》让中国导演自惭什么?
网络博客
看完《阿凡达》,我跟碰见的每个人说,这绝对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否则真的对不起卡梅隆这12年的苦心;当然也只有在影院里,你才能真切感到那种直入心灵的视觉震撼,尽管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远不只视觉这一点。
说实话,这部电影让我很绝望,看了它我方明白,原来这么些年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如果《阿凡达》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了很多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
一、技术是干什么的?
《阿凡达》进入中国前,有人评论道,这部电影只有技术,没有故事。没错,这部影片的特技镜头之多,甚至超过了《变形金刚》和《2012》的总和,但是这绝对不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在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一切,才是让这些技术能够吸引眼球的最重要原因。
在《阿凡达》里,技术是拿来讲故事的,这是卡梅隆的一贯特色。而中国导演呢?很多中国电影里,特技也好,3D也罢,基本跟故事无关,是拿来臭显摆的,除了场面的铺陈外,更多是作为日后宣传的噱头,故事不够,技术来凑,结果让观众看到一堆视觉垃圾。
一部《阿凡达》,卡梅隆花了3亿美元。当年一部《无极》,也号称花费了3亿人民币,可除了陈满神那比萨斜塔般的头发外,你还记得某个让你印象深刻的镜头么?就算按1比6的汇率计算,我也很希望,《无极》这部2005年中国电影最大的笑话,能有《阿凡达》六分之一的精彩镜头。
难道我们人民的币,就这么不值钱么?
二、故事该怎么来讲?
说实话,《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但就这么个不复杂、不曲折的故事,在卡梅隆的镜头下,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生动和冲突,也让我看到了很多镜头以外的东西——潘多拉星球的生命树倒下时,我简直恨不得要骂出来,激动得不能自己,后来我也自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因为我喜欢植物,知道那树长大实在很不容易?
后来我才想明白,大概是因为得到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后悔以及破坏方显残忍的力量吧。对,这是卡梅隆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更像在映射地球被人类破坏的历史。不过就算你不了解这些,也能从卡梅隆的影片里,看到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大部分中国导演就做不到,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牌子贼大的中国导演!
真的,很多中国导演很少仰视任何事(特别是最著名的那仨),早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显得自己特明白一样,动不动就要告诉观众这观众那,比如那个开天辟地的《英雄》,还有无聊的《夜宴》,都是这样,就不要说《黄金奶》和《非诚勿扰》了,包括最近的那部《三枪》。
张艺谋在《三枪》受到差评后很“悲愤”地对媒体说,真搞不懂有的人,电影不笑要骂,一直笑也要骂——我就想说,如果《三枪》不是张艺谋拍的,他还会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吗?这个问题适合很多中国导演,他们是一群最爱珍藏自家破扫帚的家伙,整出来的那一堆玩艺儿,其实就是为了骗投资方和观众的钱。
三、电影为谁而拍?
《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
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还是最著名的那仨,跟打擂台一样,每人每年都要整一部大片,片子还没拍已经盖上巨制、史诗高帽,还没上映已经提前一个月四处吆喝,上映一周就痛斥观众不识货……让他们沉默12年?别逗了,这不要他们的命么!
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贴片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
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在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阿凡达》之所以只能在影院观看,是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阿凡达》那直入心灵的视觉效果。
B.《阿凡达》就是靠众多而出色的特技镜头,才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C.卡梅隆在自己的影片里,充分表达他对生命的仰视,就“仰视”这一点,中国导演都做不到,尤其是很有名气的中国导演。
D.中国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会用技术讲故事,结果拍出来一堆视觉垃圾。
E.现在的许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而是在为钱拍电影。
2.下列对“《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凡达》呈现的并非一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演绎了一段纯洁的感情。
B.《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了实现小时候就着迷的一个故事而花12年时间精心拍摄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3.联系全文,谈谈中国导演应该惭愧的地方有哪些?
4.请简要谈谈如何缩小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的差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