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应如何实现有所作为。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某校高三(2)班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进行学习探究。
探究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调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十六大: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十七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十八大: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注:①实现十七大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12—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即可,明显偏低(2002—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0.1%)。②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的目标,2012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应分别年均增长7%、7%、6.7%。
(1)根据图(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说明十八大提出经济发展“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合理性。
(2)结合上述两个图表,说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调整的哲学依据。
探究主题二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友的两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3)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网友“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也就上去了。
  跟帖一:
  网友“冻土”:他年收入100万元,我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年收入202万,我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年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跟帖二:

下表为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

年份
项目
GDP
财政收入
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
2008
总量(亿元)
314 045
61 330
15 781
4761
比上年增长(%)
9.6
19.5
8.4
8.0
2009
总量(亿元)
340 903
68 518
17 175
5153
比上年增长(%)
9.2
11.7
9.8
8.5
2010
总量(亿元)
397 983
83 080
19 109
5919
比上年增长(%)
10.3
21.3
7.8
10.9
2011
总量(亿元)
471 564
103 740
21 810
6977
比上年增长(%)
7.8
24.8
8.4
10.9
2012
总量(亿元)
519 322
117 209.75
24 565
7917
比上年增长(%)
7.8
12.8
9.6
10.7

(1)表格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有人认为,民富是生产出来的。结合表格运用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的有关知识,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就业问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 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相比2010年、2011年继续回落。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材料三 2012年以来,山东省按照中央部署和本省就业形势,以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改善提高就业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就业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统筹就业、素质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政府在实现高质量就业中怎样更好地履行职责。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山东省在推动就业中采取的措施。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亿万观众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舌尖上的浪费”,却正在成为侵蚀中华民族勤俭持家传统美德的一种恶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在餐饮行业树立文明、健康、科学、勤俭的风尚,中国烹饪协会倡议:餐饮企业要在店堂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反对铺张浪费、倡导节俭用餐的相关提示牌和标语,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顾客吃多少点多少,理性消费;主动为顾客提供环保餐盒,用于剩菜打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外送外卖业务,在大型宴会上提供自助餐服务。
材料二 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乐观无畏,到建设时期“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的生动传承,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的好作风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成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奢侈之风盛行,侵蚀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1)结合材料一,说明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举措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政治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