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
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
人生价值的实现要( )
A.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
B.由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 |
C.由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 |
D.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掌握以上两种技术( )
A.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
B.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
C.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更为重要 |
D.是发挥人们创造力的社会条件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谈到中国人自杀率快速上升的根本原因时说: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规范都发生了快速而又剧烈的变化,许多人陷入了迷茫,“迷茫”自杀表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现了脱节,个人和社会的联系链中断了,失去了向心力,个人生活充满了无目标、无意义、无价值感。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 |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努力的结果 |
C.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D.个人的活动要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 |
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这就为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条件。这表明( )
A.个人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
B.个人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
C.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
D.个人活动可以改善社会条件 |
《光明日报》载文指出,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过去我们往往把人的发展片面地置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表现在( )
①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②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 ④个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以为社会发展了,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这种观点( )
A.正确地表达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B.只看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
C.只看到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
D.错误地认为个人活动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