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
“大错”实际指的是( )
|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
|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
|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
|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定军山》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 A.社会生活的西学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
| B.上海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城市之一 |
| C.上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 |
|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焕发生机 |
据记载,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下列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完全取代 |
| B.对外开放激发了国民的经商热情 |
| C.经济体制有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反映 |
| D.经济改革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 |
1962年,江苏有些地方出现了“借地”现象,即每人可向公社或生产队“借地”五分至一亩不等,称为“责任田”。说明()
| A.出现“借地”的地区还未进行土改 |
| B.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
| C.江苏最早废除落后的人民公社体制 |
| D.江苏已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95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规定:“对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改为实行‘定息’制度……每年按股金给资本家固定的利息”。此规定实际上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全面完成 |
| B.工商业的所有制形式已经改变 |
| C.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扶植 |
| D.资本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