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 |
C.厚资而遣之 资:钱财 |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者,范增也 |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无不同于芋焉于是余有叹焉 |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 )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山 魈①
[南朝·齐]祖冲之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②中作蟹簖③。旦往视之,见一材头④,长二尺许,在簖中而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出材,明晨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王回顾不应答。物曰:“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频问不已,王遂不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积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选自《述异记》)
【注】 ①山魈(xiāo):一种猿猴。②穷渎(dú):小沟渠。③簖(duàn):插在沟渠中用来拦捕鱼蟹的竹围栏。④材头:木头,木材。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向材头变成一物向:原先 |
B.比日实入水破君蟹簖比:最近 |
C.此物转顿请乞放顿:顿时 |
D.去家转近去:距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山魈奸诈的一组是()
①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②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③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④我乃山神,当相佑助⑤频问不已,王遂不答⑥后寂然无复异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魈为了偷吃河蟹,毫不顾惜地把王某辛苦做成的蟹簖弄裂,弄裂后还要幻变成一段木头留在簖中,造成是上游冲下来的一段木头把蟹簖撞裂,以致于蟹全部逃走了的假象,以此来捉弄王某。 |
B.开始王某不以为意,后来有所察觉,最后开始怀疑了: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呢,放在岸上的木头怎么会自己长腿反复撞入蟹簖中呢?于是,他把木材带回家准备烧掉,这样一来,山魈弄巧成拙,现出了原形。 |
C.山魈被王某抓住后,先是变成人面猴身来恐吓王某,接着以佑助其捕蟹来诱骗王某,最后频频问王某的姓名想设计加害王某,幸亏王某知道山魈的鬼蜮伎俩,最终将它烧成灰烬。 |
D.文中的山魈是世上恶人的写照,自己非但不劳而获,还要欺骗愚弄、甚至设计陷害他人,但恶有恶报,山魈被王某积火焚烧,“后寂然无复异”,曲折地表达了人们除恶务尽的愿望。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往视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
(2)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燃之。”
(3)开笼出我,我乃山神,当相佑助,全簖得大蟹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 术 问 知 像 缘 遂 与 玉 帛 图 籍 尽 航 而 北 僧 智 完 率 徒 以 从 至 燕 舍 都 城 西 南 五 里 之 玉 河 乡 建 寺 奉 之 此 观 音 寺 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来文端公传
袁枚
公名来保,满洲人,字学圃。年十三,为圣祖御前侍卫。举止端凝,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为“人样子”。善骑射弋猎,而被服造次必于儒者。仕于朝七十余年,其语默动静及所跪立处,与幼年初入内廷不差尺寸。
理邸在东宫,再获谴,左右近臣以不能导王于善,多诛窜者。公独持正不阿,竟得无罪。仁庙升遐①,公奉祠景陵七年,蔬食菜羹淡如也。乾隆元年,上召为工部尚书兼内府总管。时方议叙水利营田官,公不可,曰;“所谓议叙者,为其开水利于北方,故奖劝之。若收其所营之田而议叙之,是利之也。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人嗤公迂阔,公亦淡然。寻迁刑部尚书。圆明园大内被窃,获系内监,法司审拟充军。上面谕曰:“盗朕卧榻前物,岂可与寻常窃盗比?可赴部再议。”公出,仍照原议复奏。上大怒,曰:“汝故违朕旨。”叱之出。公曰:“本朝祖宗定律,窃盗赃满贯才死。此未至满贯而杀之,是律不足信也。陛下既付司法,臣愚但知执法,不敢任意为轻重。”上滋不悦,命内府毙内监于杖下,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公强起视事,旋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领侍卫内大臣。
乾隆十九年,王师征伊犁,将军舒赫德以路远粮尽,致误军机,上封刀遣内使斩之。首相傅文忠公泣救不得;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舒某罪宜宽,娓娓千言。上怒解:“旨去已二日矣,奈何?”公曰:“但求皇上赐赦诏,臣能追之。”出,唤其子某曰:“汝即上马往宣圣旨,如救不得舒某,不必归来见我。”其子素骁勇且孝,一昼夜行八百里,竟收回成命而归。傅文忠公叹曰:“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公尤长于相马。尝与史铁崖相国同坐政事堂,闻墙外马行声,曰:“此良马也,白身而黑蹄。”史公曰:“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遣人视之,果如公言,乃叹曰:“公前身是伯乐耶?”公笑而不答。
(节选自袁枚《文学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来文端公传》)
注:①升遐,指帝王的死。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诛窜者窜:流放,放逐。 |
B.故奖劝之劝:劝告,规劝。 |
C.强起视事视事:工作,办公。 |
D.排宫门入排:推开,打开。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来文端公言行“持正不阿,有儒者之仁”的一组是
①蔬食菜羹淡如也②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
③公出,仍照原议复奏④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
⑤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⑥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文端公从十三岁起就担任圣祖御前侍卫,其言谈举止端庄持重,圣祖亲切的呼他为“人样子”,仕朝七十年如一日。 |
B.圣祖去世后,来文端公奉祠景陵七年,在这七年中间,他清心寡欲,蔬食菜羹,日子过得恬淡清静。 |
C.内监盗窃圆明园大内财物被依法判处极刑,来文端公认为量刑过重,抗旨不从,皇上只得命令内府将盗贼打死。 |
D.来文端公是三朝老臣,深受皇上信任。他行事公正,爱惜人才,曾经将因误了军机而被命处死刑的舒赫德从皇上刀下救出。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
(2)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3)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困厄之士 |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怨恨讽刺 |
C.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抑郁 |
D.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父老长辈 |
下列各组语句中,不是“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原因的一项是
A.诗人少达而多穷 |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
C.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
D.愈穷则愈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所写的东西中诗歌特别多,这是因为他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 |
B.王文康公看到梅圣俞的诗作,深为叹服,并将他推荐给朝廷。 |
C.梅圣俞写出了许多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十分壮伟。 |
D.我曾酷爱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将它依序收集保存起来。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以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疾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之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为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被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诣丞相,面陈破贼之策诣:拜见 |
B.命权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权:暂时代理 |
C.由是诸将疾普功疾:嫉妒 |
D.被创堕马被:恰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
A.普以将略称舟遥遥以轻飏 |
B.而汝中柏方用事觉今是而昨非 |
C.遂为贼所蹂践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D.欲收先入之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④⑤⑥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
B.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2)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