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5题。
想讨一本书
  我给小有名气的"大款"方先生开车期间,他正追着一位姓申的女大学生。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终于与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约会。共进午餐后,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进一步邀请,坐车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懒洋洋的乞丐。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瑟瑟发抖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想不到乞丐回答道:"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地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常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腿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言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这天送走申小组后,方先生满腹心事,。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作出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无什么大生意可言,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拜托你了。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调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您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将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他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一本可以束之高阁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4.根据方先生对乞丐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请你写出当乞丐讨要一本书,方先生为什么“惊奇”、“羞愧”和“窘迫”。
  直接原因是
  深层次原因
15.请你根据文章推测设想一下,在听了书店小姐转告的经理的话后,方先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你这样设想的理由是什么?(理由不少于两条) (6分)
  表现:
  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
  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因此真正有责任倒是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早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
1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超女们由“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而不必经过艰苦奋斗。
B.作者认为,用行政介入的方法来制止“超女”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才能真正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
C.由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困扰,导致他们对“超女”盲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成名,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D.作者认为,因为那些说话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没有及时唤醒青年直面社会现实,所以造成“超女”现象泛滥。

11. 文中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12. 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对此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文学的怀念
——关于陆文夫先生的一点文字(葛红兵)
  许多人都以为陆文夫先生是江南人,我也这样以为。上大学的时候,读陆文夫小说,体会那种不紧不慢的文笔,想到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觉得那种境界是苏北人所没有的。
  后来见了陆文夫先生,当着他的面,不知天高地厚地评论他的南方气质,他却说自己是泰兴人,能那么写,根底里,还是在用外乡人的眼光看苏州。那个时候,我就想他是把泰兴学派的灵气带到苏州去了,其实呢?两者都有的。1948年到苏州的他,刚刚还是高中毕业生,人生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甚至语言都还没有定型,苏州在这个时候,倒是成了他的精神母土了。
  细细地看陆文夫,觉得它身上有北方文人的那种东西,也有南方雅士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点也没有市井色彩的。1980年代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世俗化的东西来看,实在是看错了。程德培先生眼光狠,看到陆文夫是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的,其实岂止是不理解,根本就不搭界。他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可以谈吃、谈喝,但是,吃和喝之后,是不能谈钱的!所以,他的“美食家”实际上是在天上吃美食,里面到底有多少人间烟火的味道,读者是要细细品味才能嚼出来的。
  这种东西,我们要过了10年、8年才能慢慢理解。那个时候,我们把陆文夫当人性论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看,他那个解放是向后看的,不过这种向后看,倒是契合了后来“人文精神失落”论者的惊呼。想一想陆文夫在1980年代初就看到这个了,他已经开始在小巷里,在“美食家”的洗澡池里找人文、找精神了。他找得那么踏实、那么消闲、那么隐讳,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
  陆文夫的写作是江南气息的,他发展了一种特有的江南写作。陆文夫说,许多人谈美食,只是注意了吃食、吃什么,却没有注意怎么吃、和谁吃、在什么环境里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他是反其道行之。其实吃和文是相通的,陆文夫的文也是这样,他写小说,就是写出了境界、写出了氛围。他的文里到处都是闲笔,但是,就是这个东西,现代作家、启蒙主义者都不会用,启蒙主义者都是想把文字弄得每个字都大有深意,而陆文夫就不是这样,有了陆文夫,小说就宽松起来了,不那么紧张,不那么盛气凌人了。
  小说消闲了,可以躺在躺椅上看,可以在巷子里乘凉的时候看,用闲笔写的东西就可以闲着看了。当然,陆文夫的小说还是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以小见大的冲动从来都存在着,不过,总归和“北方的”路数不一样。
  文字里的陆文夫,我是喜欢的,它展现出来的,都是我这个苏北人没有见过的,精气神都不一样。日常里的陆文夫在我看来也是温和的,也听一个朋友说,他如何对年轻人的一些做法不满,对文坛的一些后进有微辞,他的微辞甚至影响了一些年轻朋友在文坛的发展,但是,那个时候,我到内地工作,给他寄书,原以为他早就忘记我这个小辈了,却不成想,他还写了信来,提到江苏人到内地心理不容易安定云云,他竟然还记得我这个只是见过一面的晚辈。
  前时,听说他过世了,我的朋友沈兄专程到苏州祭奠,他在苏州打了电话来,把苏州祭奠的活动描述一遍,云有关方面如何重视。其实,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最好的祭奠是什么呢?每一部杰作都是他们的丰碑,每个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对他们的祭奠和怀念。(原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认为苏北人绝没有那种从容环顾的生活姿态和不紧不慢的文笔。
B.陆文夫先生气质的形成因素,既有幼小时候的东西,即故乡的东西;也有精神成熟期的东西,即精神母土的东西。
C.陆文夫身上有旧式知识分子的清高,不理解商业社会的新青年,对文坛的一些后进也有微辞。
D.陆文夫是人性论者,也是“人文精神失落”的较早发现者。

E.陆文夫是个“美食家”,注重吃的环境、吃的氛围、吃的境界,这与他的行文方式一脉相通。
17.“我”在全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在作者看来,对文学家最好的祭奠方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联系杰作性质和现实生活中的读书状况等作简要探究。(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沙爽
  井。说出这一个词,仿佛同时说出了幽居地下的水阴凉的气息,还有形容不出色泽的光影浮动在这个词里。是谁?先是探一下头,继而慢慢搅动了这个处在冥想中的词语和它周遭的大气,用一条绳索和一只木质或金属的桶状容器。当桶的底部触到了水面,井的面容受惊一样洇开了层层疑问,而桶的身体情不自禁地倾倒下来,一如亲吻或膜拜。桶把积攒多日的饥渴和烟尘之气吐出来,像一个热爱水的人,闭上眼,纵容自己深深地沉潜……
  这样的情景被我一遍遍记起。木头箍制的辘轳有了年岁,正随着桶的上下行走吱吱呀呀,像一支来自古旧时代的伴奏曲。我这样熟悉它们,好像我无数次身临其境。
  在我的老家郑屯,家居的院子里泊进一眼井,它所传达的意味,不只是丰衣足食那么单纯。这是我成人以后才明白的。此时我已置身一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我想到早年的人群逐水而居,足够深广的河流才能擎起足够多的人。而一个没有河流可以凭藉的城市仿佛丢失了存在的前提,不只丧失了灵动之感,更被抽走了底气和依据。一条古老的河流蕴涵着它所有过往年代的光彩和证词。而一眼井正是一条隐蔽的河流,它使一户人家有了源远流长和根深叶茂的意思。
  井。我最喜爱的汉字之一。仅仅是这样的字形:像一架水车在等待水流。其余时候,井期待,等候,井似乎天生有一副良家女子的表情。幽深,安静,内心的潋滟和汹涌不为人知。这样的一眼井守候在家里,生活朴素的调子上面,很容易就泛出了从容润泽的比喻。一眼细水长流的井和一个精打细算的女人,构成了一个家庭最安定的部分。鸡鸭鹅狗奔跑在上面,黄瓜和韭菜生长在上面。桃树和梨树也正葱茏起来。这时候,井的四个笔划像框架支撑起一个家的屋脊和庭院。
  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而实际上,一眼无遮无拦的井,正如同山腰上那一座时隐时现的水库,在我的童年疯长了如此浓密的诡谲和惊恐。在祖母的严厉警告和村庄里四下飘荡的可怕传闻中,我远避这两处禁地。我按捺着砰砰作响的心,像抱紧一只不听话的小猫,它随时准备挣脱我,蹿上水库边那条长满艾蒿的小道,蹿过篱笆和井台。而水库和井的深处随时可能伸出一只手来,把它凭空拽下。早在六岁以前我已经被村庄培养起对水最充分的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帝王的哲学。水滋养生命又索要生命,这是村庄的哲学。而比之水库或者河流,一眼井与村庄结合得如此紧密,它就是村庄的一枚骨刺,卡在村庄的骨头与骨头中间。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我无数次远远窥视那些大人汲水的姿态,他们面目平静,间或还和旁边的人说笑着。他们心里不害怕吗?在村庄一茬一茬长出的故事里,一些想不开事的人跳到了井里,大多是些女人,似乎女人天生与井相互热爱。许多年来我对这些投身于井的人心怀厌憎,他们使井水在我的想象中变成了另一种事物,使一团团阴森的雾气从井底升起,像一只空荡荡的翅膀,凉丝丝地从村子的这头扇到那头,让村庄里的人面色冰凉。
  在听懂祖父关于井的故事之前,我以为井的下面有一座宫殿,或者是与一个我想象不出的世界相连。
  而祖父的故事让我不得不脚踏实地。祖父说的是我家院子里的那口洋井。隔了这么多年,我甚至想不起它的颜色了,好像是一种旧旧的铁锈红。祖父说,当初挖这口井的时候,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我父亲理所当然地下到井里。因为是洋井,井的直径大约仅一米左右,刚刚容得一个人在底下挥动锹把。挖出的泥沙装在筐里被帮忙的人吊上来,就堆在井的四周。同时堆在四周的还有垫井台的石头。挖到第二天,开始出水了,再挖一两米就可以完工。变故是忽然间发生的。一块大石头突然松动,祖父拦阻不及,石头径向井中坠去。祖父讲到这里,目露惊恐,望着我。我没有惊呼,我当然知道我父亲还好好的活着。彼时我父亲在井底平静地挖起一锹泥,刚刚直起身子,一块石头紧贴着他的后脑呼然落在泥水里。祖父长舒一口气,说,真玄啊,如果偏上几厘米——几厘米,这就是一眼井和若干年后我得以抵达人世的空间和缝隙。 (选自《钟山》,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开篇展开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格描写了在井中打水的情景,语言优美,既引出了下文对家乡的井的描写,又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B.“从郑屯蜿蜒流淌的那条不知名的小溪开始,我经历过的河流越来越宽广深邃”一句的含义是, “我”离开了老家郑屯,看到的河流远比家乡的小溪宽广深邃。
C.“当我在村庄的血管里漫游,一抬眼就与它狭路相逢”一句中,“狭路相逢”写出了井带给童年的 “我”的很多惊恐。
D.从童年到少年到成年,“我”对老家郑屯的井的感情经历了“惊恐——思念”两个阶段。

E.在文中,作者借“井”抒情,既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又含蓄表达了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的厌倦。
17.文中说“以上是关于井的诗意想法”,从上文看,作者写了哪些“井的诗意想法”?请分条概述。(4分)
18.在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述祖父关于井的故事?(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雷抒雁
①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②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③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⑤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有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⑥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⑦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⑧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⑨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的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要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⑩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19.文章一开头说,“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请用简洁的语言,对第①②两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20.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妙在哪里?
21.(1)第⑤段中写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什么作用?
(2)第⑧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22.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