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唱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文章题目为“绝唱”,请根据文意,理解“绝唱”的含义。
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
晚秋
⑴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⑵他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边停下了脚步。两个身材姣好、穿着入时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的妻子是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抱怨他,总是一肚子怨气。瓦萨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但马上又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悲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他不知道在这无望的生活中,等待自己女儿的又将是什么)。最近玛妮克不幸摔了一跤,一只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挣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⑶秋风吹过,瓦萨卡不禁打了个哆嗦。现在他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花一大笔钱哪!
⑷不知为什么,瓦萨卡的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着从小向往的大学走了过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你才能活得像个人。”妈妈当年曾对他这么说过。后来父亲有病,妈妈死了,中学退学后他就去找工作了,一直干苦力……是啊,他以前那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经常逃学的同桌梅鲁日。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⑸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步履匆匆,无意间轻轻碰了他一下,接着从路边停着的两辆汽车之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穿戴讲究的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突然他被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跳。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倒在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脸色煞白的司机跳下车来,随后是慌慌张张的乘客们。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⑹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
⑺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离他只有十几步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显然是那个被撞倒的女人的。过了一会儿,救护车开过来了,受伤的女人被放到了担架上。救护车走后,围观者散尽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那个小包还在原地,似乎已经和周围绿色的树丛融为一体了。
⑻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十几步远……
⑼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直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突然,他惊恐地发现,对面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捯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⑽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抢劫了!
⑾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⑿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⒀“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⒁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别墅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⒂“不就是疝气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瓦萨卡心里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⒃老同学梅鲁日正在跟一个工程主管说话。瓦萨卡迈着沉重的脚步朝梅鲁日走了过去。
⒄稍后,瓦萨卡背起第一袋水泥。在晚秋的风中,他突然觉得心里有一丝暖意:上帝早晚有一天会注意到他的存在,保佑他生存下去,而且不会让他误入歧途。
(取材于埃利达·格林同名作品)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晚秋”为题,暗示主人公生活前景黯淡,使全文笼罩着悲凉的氛围。 |
B.遭家庭变故的瓦萨卡中学辍学,一直干苦力,但他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
C.瓦萨卡处境窘迫,曾是同桌的梅鲁日却是个大富翁,说明同学情谊很不可靠。 |
D.由于内心迟疑动作缓慢,瓦萨卡丧失得到贵重小包的良机,对此他懊悔不已。 |
E.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复杂情节和人物对话描写,但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小说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解释画线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另一个世界②我鬼迷心窍了。小说常常使用描写这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旨。这篇小说中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请以文中的具体描写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
⑴填词,首要的是选定词牌。词牌有两个作用:一是明确调类,即音律特征;一是框定词类,即语言格律特征。词牌的原始涵义,既包括了音乐性,也包括了文学性,这是因为词是用来歌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音乐属性逐步淡化甚至退化,最后只剩下文学的特定格式了。
⑵原生态的词牌,就像现在流行歌曲的曲目一样,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其中好听的很多,流传甚广;一般的也不少,当时的人唱过也就淡忘了。《宋词全集》中共收词牌一千多个,《全宋词》中收录的更多,可见词牌浩繁。面对这么多的词牌,想要填词表意,不借助工具书是很难全都把握准确的。不过事实上,真正常用的词牌远没有那么多。所谓常用词牌,是指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词牌,也就是在词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些词牌。掌握了这些词牌,也就掌握了词的精华。
⑶《宋词全集》共录编宋代词作者202位,词牌1107个,收录作品14932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词作面貌和宋词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价值。
⑷我们以《宋词全集》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一千多个词牌中,真正常用的词牌只有41个,只占词牌总数的3.7%。这些词牌出现的频率为全部词牌的50.32%,作品数占全部作品数的59.64%。这些词牌,在词史上出现过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⑸除此之外,还有22个词牌,也有不少名篇为人们所熟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滩》、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等。这些词牌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名篇被引用和刻印的次数也非常多,因而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词牌连同上面所说的41个常用词牌,可以称之为“多见词牌”。
⑹初学词的人,如果能够掌握这63个词牌的格律和其代表作,就可以基本掌握宋词的精华,对宋词的文化价值和格律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了。
(取材于杜肇昆《常用词牌的统计分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词牌的音乐属性的退化,词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 |
B.原生态词牌数量繁多,其中一部分可能因艺术表现力平凡而消失。 |
C.历朝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词牌只有41个。 |
D.要想学习了解宋词,可以从掌握多见词牌的格律及其代表作入手。 |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多见词牌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
遗璞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 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 “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差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古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
阅读下面的作品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
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