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为郎拜:授官
B.自往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也爱:吝惜
D.顾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性矜严,进止必礼至通州,几不纳死
B.漏尽,而求壁不可得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晖寻半病去,卒业太学故燕王欲结
D.我数闻璧未尝见源不深望流之远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
①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         ②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④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⑥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译文:                                                                    
(2)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 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谏议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②太子庶子:官职。 ③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④中书二千石:官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廉洁纯贞

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干犯上意。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辄默记(完毕)
B.冕因,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之(不同)
D.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分)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乃西入秦西:向西
B.秦王必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
C.虽死无所恨:忌恨、怀恨
D.昭王新蔡泽说;听说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卒然亦可愿【】②【】延入生,为上客③与语,大说【】,拜为客卿

A.①与 ②乃 ③之 B.①也 ②乃③其 C.①与 ②以 ③其 D.①也 ②以 ③之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B.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C.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D.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2)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3)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①。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
及太祖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②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注释】①业尚:学业品德。②直史:秉笔直书的史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赴任 B.坐者皆赋诗豫:预先
C.近日之事,难将成衅:祸患 D.岂有欲建大厦而其栋梁者哉遗:舍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君并膏粱盛德,能屈志戎旅义康
B.高祖览读,问弘曰岂可国之灾
C.喜愠不见色形辞旨
D.时封诏已成,出示昙首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B.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C.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D.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自幼很有才学,在高祖一次设宴上,宾客们即席赋诗,王昙首才思敏捷,率先完成了诗作,高祖阅览后,很是高兴。
B.宋高祖十分赏识王昙首,认为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更叮嘱宋太祖日后遇事要多听取王昙首的意见。
C.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
D.王昙首为了消除彭城王义康的不满,一再请求到吴郡任职,但未获准;于是又劝说兄长王弘将府中一半兵力分给了彭城王。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②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2)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王昙首“美德”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