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苦痛者的天籁
  ⑴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一进院门,她就喊我:快来,取盆,拿鱼。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⑵有一次,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天天晚上敲我的门。
  ⑶父亲真没出息。
  ④父亲在镇上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说,他胆大,不怕走夜路。我不相信父亲的话。其实,父亲是想多挣些钱。上夜班,一个月多挣100多块钱呢。
  ⑸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的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⑹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的丈夫是个跑买卖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闹着要和蔡婆离婚,蔡婆死活不同意。结果她的丈夫就跑了,临走的时候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只剩下蔡婆以及三个孩子。
   ⑺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凭着年轻时养过几年鱼,便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
  ⑻笃--,笃笃--,舅奶,睡了没有?蔡婆是父亲的舅奶,父亲一直这么喊她。
  ⑼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到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⑽我问父亲,为什么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父亲依旧每晚去敲蔡婆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⑾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生活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到了城里,让她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
  ⑿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⒀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随你奶奶而去。村里有个叫杨有贵的人,和你爷爷岁数差不多,就经常来劝他,说,你还有几个孩子呢,就是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
  ⒁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与你爷爷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有一搭没一搭地找些话说。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就这样,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⒂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前,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⒃爸爸深深地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着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有人在惦记着她,好让她那颗凄冷而孤独的心得到温暖,看到希望。
   ⒄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我不失时机地说。父亲笑笑,说,不管怎样,她从困境中走出来了。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的人,不愁吃,不愁穿,却在自我的心底里痛苦着,挣扎着。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笃笃的敲门声,也是好的。
   ⒅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选自《做人与处世》)
父亲喜欢蔡婆的鱼,我对这件事的看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第⑨段与第14段的画线句子,它们的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苦痛者的天籁"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文章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节制是心灵的闸”为题展开论证,表达了“人要从内心学会节制”的主要观点。
B.文章以著名学者梁漱溟的话开篇,意在吸引读者,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C.第⑤段举台湾作家梁实秋与朋友进餐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学会节制、有计划,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D.“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一句,强调了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要“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
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的刺激输入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的神经兴奋水平,生活中我们要克服信息量激增或不足产生的负面影响,以避免信息焦虑。
B.信息焦虑的产生与信息本身无关,个体在信息获取、承载、消化等方面的能力、心态才是信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
C.解决信息焦虑,既要了解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也需要心理学、情报学、社会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介入。
D.信息提供者应当改善信息环境,进行内容过滤,区分良莠,做好分类,从而减少信息的干扰和污染。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信息焦虑是求知本能使人欲将过量的“非我”信息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而造成的情绪冲突。
B.完美主义者易患信息焦虑,他们会因担心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信息,而无节制地搜寻信息,焦虑的特征是担忧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
C.强迫性人格总是担心信息数量不够,他们会强迫性地收集、浏览无用、无关紧要的信息,焦虑的特征与完美主义者一样。
D.人的成就动机的高低决定了信息获取的要求和期望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人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满足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
信息焦虑心理探因
美国学者朱克曼在“感觉剥夺”实验中发现,如果阻断个体的视、听、触、压等各种刺激一段时间之后,个体在心理上便会产生信息匮乏之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可见,人不可以没有信息刺激输入,个体要健康生存就需要一定量地、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接触,以保持一定的神经兴奋水平。在这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内容良莠不齐。这样的情况,给人的大脑带来沉重的负担,常常让许多人感觉手足无措。每一个人的信息负载量是不同的,当信息接受者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所能消化或负载的信息量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各种无所适从的紧张、焦虑症状,甚至产生信息依赖的成瘾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焦虑。信息焦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心理学、情报学、社会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信息焦虑对个人及社会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对信息焦虑进行探讨与分析,对解决信息焦虑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晚期提出的焦虑理论中,焦虑被认为是自我在试图压扫潜意识中被唤起而又不被允许的冲动时产生的情绪冲突,认为内外刺激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焦虑是由本能决定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信息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然而信息时代“非我”的知识无限膨胀.使自我无法与之相适应,造成了人们的信息焦虑。从斯比尔伯格的特质焦虑理论出发,信息焦虑与人格特质也有密切关系。完美主义者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总是担心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信息,常常因惧怕所拥有的信息不足、不能与信息保持同步而不停地上网漫游或无节制地搜寻信息,由于不能获取足够信息而产生焦虑。强迫性人格则总是觉得对信息的数量把握不够,对所需处理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会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浏览无用的、无关紧要的信息资料,而给内心带来无法自我控制的困惑、痛苦和焦虑。此外,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人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会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而这种心理的满足感与其成就动机成相关的关系,会使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多信息而产生“自豪感”。如果个体的成就动机比较高,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和期望也比较高,一旦没有有效获取信息或者信息量大到非个体所能驾驭时,成就动机无法满足,内心就会产生相应的焦虑情绪。
有效应对信息焦虑,既要提高用户本人的信息素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个体有效获取信息的技术,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节奏,留出合理的思考时间来消化和吸收信息,遇到问题及时地调节自己。同时,信息提供者应规范并改善信息环境,减少信息干扰、信息污染等。
(摘编自《信息焦虑的心理机制探析》)
1.下列有关“信息焦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焦虑”是朱克曼发现的,就是“感觉剥夺”,是个体的各种感觉刺激被阻断后,产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B.“信息焦虑”是信息激增的时代特有的心理疾病,与信息的数量、质量以及更新速度密切相关。
C.“信息焦虑”在信息量超过人对信息的承载力时发生,轻则表现为紧张、焦虑,重则表现为信息成瘾现象。
D.“信息焦虑”虽说是个体的心理问题,但如果处理得不好,仍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重视。

说说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