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中东地区发生了称为“中东之春”的民主运动。西方势力乘机兴风作浪,持续空袭利比亚。在这一事件中,美国和西欧国家表现了较强的文明认同感和行为协同性,令人关注。探究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东主要指西亚和北非地区。这里先后诞生了两大文明古国。请写出这里的古代著名建筑一个和著名法典。
(2)世界三大宗教中有两个在中东地区创立,请写出这两个宗教的名称。阿拉伯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举出古代阿拉伯人把东方文化传至西方的一个事例。
(3)二战后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石油是怎样成为重要战略资源的?
(4)中东和平之路曲折反复,步履维艰,请你写一条建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动荡的中东地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为根治匈奴大患,决心联络西方的大月氏等国,夹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大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大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完成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但是要到大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张骞等人继续向西行,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碰上了几个牧民,经过攀谈,他们才知道此地是楼兰国。楼兰是由汉朝进入西域的第一个国家。此后,张骞等人先后经过疏勒国、大宛国、康居国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阿姆河北岸,见到了大月氏国国王。张骞手执旌节,向大月氏国王说明了来意,大月氏国王又惊又喜。但如今的大月氏国已远离匈奴,人们也已安居乐业,大月氏国王无心再向匈奴报仇雪恨了。大月氏国王隆重宴请了张骞一行人。在劝说大月氏国王的努力失败之后,张骞一行人在大月氏人指引下,取南道,从疏勒国东行回国。
然而,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不幸又碰上了匈奴骑兵,再次被押送到单于那里。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趁机找到堂邑父上马远逃。
13年。去时,张骞风华正茂;如今,头发花白,年近半百。张骞详细地向汉武帝陈述了13年来他所周游的西方各国的情况。武帝眼界大开。为奖赏张骞,拜张骞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读了上面的这一材料,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请你写一篇百字短文描述官渡之战的场面。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在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构思巧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上联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请你根据上联,按对仗的格律,试试补出这副对子的下联来。
情景再现:

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与汉元帝实行的“和亲”政策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此材料记载的是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军事意义?此事的发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简要分析此事发生的背景,并分析曹操失利的原因。
(3)隆冬时节,何来东南风?你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