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②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③不久前,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④而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它们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⑤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节选自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
下列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演习说”认为,动物是为了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而进行游戏的。
B.“自娱说”认为,游戏正像捕食、逃避敌害一样是动物的天性,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
C.“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使动物在自然竞争生活中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
D.“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对文段中划线句子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活习性:冬季在冰面上紧张觅食,夏季在陆地上,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
B.为了说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大力气捕食,夏季食物来源丰富,不必捕食而整天奔波。
C.为了说明北极熊在夏季游戏的原因和作用:因为夏季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所以有精力进行游戏;游戏使它们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有利于冬季捕食。
D.为了说明北极熊捕食的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以追逐的方式捕食海豹和鱼类。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一步深入研究才可能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
B.节选的这五个语段,它们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
C.在解释说明每种假说时,作者都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作者举出羱羊在斜坡上奔跑、在悬崖上跳跃的例子,是为了解释“游戏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风说:在这里,在万里无垠的长空。是我,把春天驮负而来,让春的气息撒满环宇。鸟儿,在我怀中纵情歌唱,满舞翩跹。多情的云,为春天绣出绚丽的衣裳。
春天在哪里?
山说:在这里,在这连绵起伏的岗峦。是我,把春天挽留,让春的色彩遍染大地。万树千花呢喃低吟,潺潺的流水,为春天编织闪光的银练。
春天在哪里?
海说:在这里,在辽阔广袤的波域。是我,把春天簇拥紧抱,让春的旋律震荡浪涛,你看那金色的沙滩,玩耍的人们开怀嬉戏,无忧的潮阵,为春天鸣奏蓝色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
心说:在这里,在平和愉快的心房。是我,敞开双肩,迎接春天怡然来往。啊,春天,你曾来过,又不辞而去。这回,我终于想到了留住你办法,你别再想离去!
1、文章描写了风、山、海、心四幅画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自清在《春》中描绘的几幅画,它们依次是和迎春图。
2、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来歌咏春天,主要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答:

3、春天无处不在:在天空、在山岗、在海域,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请模仿文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文字的补写。
春天在哪里?
孩子说:在这里,在小伙伴花样百出的游戏中。
说:在这里,
说:在这里,

橡树和芦苇
一天夜里,一场可怕的风暴刮过森林。许多树被吹倒了,到处是树枝。一棵长在河边的橡树被刮倒在水里,顺流而下。
橡树在河中漂流的时候,发现两岸依然长满芦苇,觉得很奇怪。
“你们是怎么设法活下来的?”橡树问道,“你们看上去那么纤细而脆弱,而我,一棵大树,却快要死了。”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你和风暴进行搏斗,所以你被摧毁了。我们为它让路,对最轻微的风也屈身相让,所以我们得救了。
1、橡树为什么被摧毁?而芦苇因什么而安然无恙?
答:

2、你所理解到的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

3、读完这个寓言,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答:

寄居蟹的启示
①布迪兹是西班牙的一位富翁,1986年被摩洛哥王室授予“哈桑国王勋章”,因为他曾连续10年捐款给他的故乡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②对这么一项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据说布迪兹没有接受。其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他对王室不满;有的说,他认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勋章。直到前不久,摩洛哥《先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布迪兹,人们才从布迪兹口中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这么说的:有一次,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兰湾的一栋别墅里。晚上,我到海滨散步。一不小心,踏进了沙滩上的水洼里,伴随着溅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纷纷窜动起来。它们或爬入石缝中,或钻进沙子里,我随手抓紧了一只。回到住地,当地人告诉我,这种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边的浅水里,但是,如果它们爬进大海,也会长得如盘子那么大。我非常不解,问:“它为什么不爬进大海里?”当地人摇了摇头。
③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蟹有一种安贫乐道的习性,它们之所以寄居在远离大海的浅水洼里,是因为每次涨潮都能给它们带来点儿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都会赖着不返回大海。由于浅水洼的食物时断时续,它们的生活总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因此这种蟹很难长大。但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连几个星期潮水涨不到它们寄居的水洼,它们也会不辞辛苦地爬向大海,最终长成一只盘子大小的螃蟹。
④这种蟹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决定不再去救济我故乡的索里曼人。就在我做出决定的时候,恰好接到要授予我勋章的王室来函。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没有接受。
⑤1997年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摩洛哥《先知报》全文刊登了对布迪兹的采访,一场误会消除了,但一个引人思索的话题却产生了——救济是不是真的能帮助穷人?最后的结论是,对穷人施以经常性的物质救济,只能给他们造成永久的贫穷。
注:①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的准则。
1、你认为“这种蟹叫寄居蟹”是因为它

2、文中的西班牙富翁为什么没有接受来自家乡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接受“哈桑国王勋章”?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一场误会消除了”,这场“误会”指的是什么?
答:

4、这篇短文,能相起你的什么联想吗?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人类与技术环境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变革发展演变 B﹒变革演变发展 C﹒发展变革演变 D﹒演变变革发展
2、本文通过        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否定的是                      
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利息
某校某年级某班一差生在期中考试时,语文只得了59分。差生十分着急,怕回家屁股又要受罪。
怎么办呢?差生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语文老师:“老师,请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
老师思忖了大约有一分钟。说:“我可以把你的成绩改为60分。”差生一听,高兴极了,但老师接着说:“不过,你可要想好,加的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东西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分还10分,期终考试,我会从你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吗?”差生迟疑了一下,终于答应了。
期终考试,差生语文得81分,老师扣下10分,净剩71分。
想想看,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高利贷者,又有哪一个能和、敢和我们的这位老师比胆略、比效益呢?
1、本文写了两个人物:,还暗写了另一个人物,从文中“”这个句子可以看出。
2、写出差生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
3、发挥你的联想,把老师“思忖”时和差生“迟疑”时的心理活动加以描绘。
老师想:

差生想:

4、文章作者对老师的做法持怎样的态度,你是怎样知道的?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