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积贮疏
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下列划线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急速)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运;倾覆、覆灭) |
B.天下财产何得不蹶(竭尽)世之有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指荒年) |
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政治未毕通也(完全畅通) |
D.国胡以相恤(救济)而直为此廪廪也(通“懔檩”,危惧的样子) |
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而不成窃为陛下惜之 |
B.苟粟多而财有余吾尝跂而望矣 |
C.天下之大命填然鼓之 |
D.以攻则取可以为富安天下 |
为文中画斜线处列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B.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C.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D.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
B.文章第一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
C.第二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
D.第三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
翻译下列语句(每句3分,共9分)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3)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时江夏太守陶侃与敏大将钱端相距于长岐,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太守杜正冲东奔魏兴,殷亦弃官而遁。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而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徒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分:料想 | B.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诣:到 |
C.呵燕令出,斩之以徇徇:示众 | D.但营器杖营:军营 |
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张光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②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③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④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
⑤呵燕令出,斩之以徇⑥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氐族、羌族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孤军奋战,连续几次出奇兵打败敌人,突围而出。 |
B.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从水陆两面巧设伏兵,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C.讨伐邓定时,张光斩杀了与贼人勾结的张燕,才逐步平定了战乱,安抚了百姓。 |
D.抵御李运、杨武时,张光因轻信晋邈,最终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令人叹惋。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2) 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郝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苹、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
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用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秸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予、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都之间矣。”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路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徒。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山且山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改河南尹,捡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拴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节选自《新唐书·郝士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李邕数称之数:多次
B.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不回:正直
c.未冠为阳翟丞冠:帽子
D.出禀钱市物自给市物:购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斩首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2)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张泰,字叔亨,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年进士。除知沙县。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入为御史,偕同官谏万贵妃干政,廷杖几毙。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孟密土舍思揲构乱,以兵遏木邦宣慰使罕挖法于孟乃寨。守臣抚谕,拒不听,泰与巡抚张诰集兵示必讨,思揲惧,始罢兵,滇池溢,为民灾,泰筑堤以弭其患。还朝,乞罢织造内臣,减皇庄及贵戚庄田被灾税赋,给畿省灾民牛种。诏止给牛种,余不行寇入永昌,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而总兵官刘宁疏言守臣不和,诏泰往勘。泰奏镇守太监傅德、故总兵官周玉侵据屯田。巡抚冯续减削军饷,寇数入莫肯为御,失士卒六百余、马驼牛羊二万皆不以闻。帝怒,下之吏。德降内使,铟南京,续编氓口外。泰又言甘州膏腴地悉为中官、武臣所据,仍责军税;城北草湖资戍卒牧马,今亦被占。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迁太仆少卿,改大理。
初,蓟州民田多为牧马草场所侵,又侵御马监及神机营草场、皇庄,贫民失业,草场亦亏故额。孝宗屡遣给事中周旋,侍郎顾佐、熊狲等往勘,皆不能决。至是命泰偕锦衣官会巡抚周季麟复勘泰密求得永乐间旧籍,参互稽考,田当归民者九百三十余顷,而京营及御马监牧地成不失故额,奏入,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及武宗嗣位,文再请,始出泰奏,流亡者成得复业
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泰清谨,刘瑾专权,朝贵争赂遗。泰奏表至京,惟馈土葛。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明年七月卒,摭他事罚米数百石。瑾诛,予葬祭如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按:巡察 |
B.泰筑堤以弭其患弭:消除 |
C.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委:委派 |
D.仍责军税责:索取 |
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②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
③奏人,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
A.①而 ②乃 ③焉 | B.①而②且③之 |
C.①以 ②且 ③之 | D.①以②乃③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B.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C.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D.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孟密土司属官思揲挑起叛乱,并拒不听从当地的安抚,后因害怕张泰与张诰的讨伐决心,才停止用兵。 |
B.张泰对朝廷忠心耿耿,多次提出建议,对百姓也是关怀有加,帮助他们争取利益。 |
C.针对蓟州放马草场横行乡里,致使贫民失业、草场数额减少一事,张泰又受命前往调查。 |
D.张泰为官清廉,为人谨慎,却被人挑剔其他事被罚米数百石,直到刘瑾被杀后,才赐予埋葬祭祀的礼数。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l)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
②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简要概括张泰奉诏到甘肃勘察“寇人永昌”一事的勘察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期:期望 |
B.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缘:因为 |
C.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怀:安抚 |
D.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临:吊丧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②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
③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
A.①之②与③因 | B.①其②于③因 |
C.①其②与③乃 | D.①之②于③乃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B.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C.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D.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他驻守之处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 |
B.诸羌谋反时,邓训被朝廷任命为乌桓校尉,以防羌人的进攻,后来又率领湟中秦、胡兵出塞对迷唐发起攻击。 |
C.邓训没有任由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坐得渔翁之利,而是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度过危机。 |
D.邓训五十三岁时病死在任上,胡人都非常悲痛,他们大吼长号,有的甚至自残身体,想要追随邓训而死。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②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2)胡人为什么爱戴邓训?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素狂易易:轻视 | 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 |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修补 | 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2)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