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小题: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
C.总人口增长了三倍 |
D.乡村人口增长了四倍 |
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没有明显变化
D.略有下降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①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
②农业高度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
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④因大城市高科技人才短缺造成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该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材料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2002年 |
2003年 |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第一 产业 |
第二 产业 |
第三 产业 |
|
珠江三角洲 |
6 |
52.1 |
41.9 |
5.1 |
54.6 |
40. 3 |
长江三角洲 |
4.9 |
49.8 |
45.3 |
4.1 |
52.4 |
43.5 |
京津冀 |
10.0 |
45.7 |
44.3 |
9.5 |
47.2 |
43.3 |
大东北 |
12. 8 |
49.7 |
37.5 |
12.5 |
50.4 |
37.1 |
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
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如图为黄河河口处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图如图所示,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 B.4月 |
C.7月 | D.10月 |
造成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的原因是
A.洪水 B.风暴潮
C.调水调沙 D.水土流失
图示径流量和输沙量异常增大的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河床变深 | B.河流含沙量变小 |
C.河口后退 | D.扩大灌溉面积 |
读西北地区部分地图结合图可以看出
A.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 |
B.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
C.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 |
D.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 |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 | B.土地荒漠化 |
C.水土流失 | D.湿地萎缩 |
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 | B.过度![]() |
C.过度樵采 | D.水资源利用不当 |
如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试题
![]() |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
B.边界有实有虚 |
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
D.相互间的![]() |
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
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
实时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所应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A.GIS技术 | B.RS技术 |
C.GPS技术 | D.数字地球 |
自然地理环境对现代城市规划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巴黎计划在其北部建一卫星城,其城市规划布局将采用如图中D区的布局模式,主要考虑的环境要素是
A.河流的流向 | B.地形的起伏 |
C.人们的审美观念 | D.主导风向 |
该卫星城建好后,某出租车公司要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
A.RS技术 | B.GIS技术 |
C.GIS与GPS技术 | D.RS与GPS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