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
【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
【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Ⅰ】
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二】
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可发生反应:(1)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2)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
火焰呈黄色 |
固体中含有Na+。 |
② |
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
固体全部溶解。 |
固体可溶于水。 |
③ |
取少量②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
溶液变蓝。 |
溶液为碱性。 |
④ |
|
|
该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
实验结论:小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联想与解释】小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
【反思和评价】实验完毕后,小郑怀疑自己结论的可靠性,认为固体酒精燃烧后残留固体还可能含有NaHCO3。于是她又上网查找Na2CO3和NaHCO3的有关资料,发现它们性质有一个明显的差别:Na2CO3热稳定性好,NaHCO3受热容易分解成Na2CO3、H2O和CO2。于是她最终确定:在【实验探究Ⅱ】中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白色固体不会含NaHCO3。那么你认为她的最终结论正确吗?
你的观点:她的最终结论 (填“正确”或“错误”)。
你的理由: 。
结合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之一是;
(2)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应选择制取并收集的装置为(填字母).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应选择制取并收集的装置为(填字母).
(4)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时,应将纯净干燥的CO2从装置F的端通入(选填“a”或“b”)。
(5)如用E装置收集CO2,检验C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____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3)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该气体有两种可能:①:该气体是CO2 ②: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I.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①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II.若②成立,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CuO在化学反应中做剂。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某同学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了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4)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注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化学反应,包括和:
②选择合适的;
③需验证所制得的气体。
某小组同学对双氧水进行如下探究:
(1)图l中仪器①的名称:,该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l装置中的圆底烧瓶也可以用替代(填仪器名称),该装置也可制取气体(只填一种即可)。
(2)若将MnO2与水泥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凝固,制作成小块状固体。加入图2装置中制氧气。其中块状固体应放置在处(填“A”或“B”),你的理由是。
(3)利用图2装置反应一段时问后.需停止反应,其操作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图所示实验是我们所熟悉的。
(1)图甲所示实验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瓶中氧气的体积 |
E.该实验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同学们用乙所示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如果a、b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与分别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测定的结果(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
(3)再用丙图进行探究实验,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多个结论。
① 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依据的现象是。
② 整个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