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是________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国中,近年来人口净增数量较大的是________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_国;具有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是________国。
(3)两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分别采取怎样的人口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2 分)
材料 1 :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
国家 |
2007年人口数(亿)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
1990~1995 年 |
1995~2000 年 |
2000~2005 年 |
2007 年 |
||
中国 |
13 . 21 |
1 . 10 |
0 . 91 |
0 . 75 |
0 . 51 |
美国 |
3 . 03 |
1 . 00 |
0 . 83 |
0 . 71 |
0 . 9 |
材料 2 :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 1 / 4 ,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 3 :国家统计局 2006 年 3 月 16 日公布: 2005 年全国 1 写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 14735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4779 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 296 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 537 万人。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0 . 63 %。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 1 )由材料 1 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 6 分)
( 2 )材料 2 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2 分)
( 3 )材料 2 中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 分)
( 4 )我国口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 2 分)
( 5 )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10 分)
( 6 )从材料 3 图中看出,人口迁人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新疆吸引人口迁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写。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484万人、4251万人和2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404万人、1569万人和1572万人。
材料2: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单位:元)
注:关2005年的统计口径与其他年份的统计口径略有差异
根据材料l、2,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时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图甲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口(单位:万人2000年)
图乙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人量最大的是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与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地区与地区向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人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3)图乙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图6-12是一城建实习生为秦山作的城建规划,图中画斜线部分表示高层建筑区,街道以宽窄表示大小,①表示钢铁厂;②表示货栈仓库,近郊;③欲建甜菜制糖厂,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6-12
(1)高层建筑是否布局得当?原因是什么?
(2)街道设计是否合理?试述其理由。
(3)钢铁厂布局是否合理?原因是什么?
(4)货栈仓库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5)糖厂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城市叫___________,该城东南约5千米处,有一个以___________工业著称的地区,决定这种工业布局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
(2)图中B城市叫___________,在世界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中,该城市以___________污染突出,其主要污染源是___________。
(3)两城市均属___________气候,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