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美是生命的呈现,是精神的完善。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回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就是人性的充分的展开,美就是对无限生动、不断创造中的人的生命力的最充分的肯定。所以,在伏尔加河上奋力前行的纤夫是美的,薄暮中弯腰拾穗的农妇是美的,如蝴蝶穿花般飞舞在高低杠上的体操运动员是美的。
②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看到一些美的样态,他们似乎和生命的前行与高扬没有关系,甚至好像是在否定生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说在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和盆景的欣赏中,面对梅的枝干,就表现出这样的审美观:以枝干横斜算作美,认为端正了就没有了景致;以枝干曲折算作美,认为直了就没有了风姿;以枝干 算作美 ,认为稠密了就没有了美态。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中就严厉地批评了那种通过“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塑造病态美的方法。他正是站在美是生命的自由创造这一立场上,抨击当时以病态为美的风尚,把那些被“锄其直,遏其生气”的病梅比喻为当时朝野之间“尽奄然而无有生气”的士大夫。其实,龚自珍更多的是用“病梅”批判社会的病态。如果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病梅”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仍然可以从生命和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曲折隐晦而已。比如说,“病梅”历经“爱梅者”的砍剪、捆绑、挤压、扭曲,饱受折磨,却依然顽强地活下去,依然在那里不懈地展示自己的美,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引用过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的这么几句诗:“可爱的是鲜艳的容颜,青春时期的标志;但是苍白的面色、忧郁的 症状,却更为可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患有肺结核,咳嗽吐血,瘦弱得似乎风一吹就能倒下,还常常发愁流泪,可是大多数人却觉得她比那个健康活泼的薛宝钗更美。这里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因为生命的存在是多样的,有体现为刚强进取的,也有体现为柔弱和退行的。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林黛玉的躯体的极度柔弱,更突出了她对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的力度,也是在更深层次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褒扬。
③其实,我们稍稍注意一下自己的周围,就不难发现,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这一方面表明了人类生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面临危机的表现。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愈发强烈。有时技术侵占了艺术和哲学的地盘,职业分工往往扭断了人性内在的纽带,使时代精神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能带来物质的丰富,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美的追求便成了在新时代追求精神完善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述的观点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在文中的横线处应填写的两个字是
第③段,加点的“这种情况”指的是什么? (限35字以内)
请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美是生命的呈现,是精神的完善”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关于李白诗的风格
……“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天宝年间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他们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又进一步使人们加深了谪仙的印象。
……李白的诗歌是极富有个性的,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蜀道难》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回旋往复,激荡着读者的心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又似亲切的叮咛,一往情深。诗中大量绮丽惊险的描绘,也充满着作者惊讶、赞叹的激情,透过一幅幅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人高大的形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在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具体详细的描述,而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引出一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仙世界,寄托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大胆的夸张也是浪漫诗风的一个表现。《秋浦歌》其十五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愁思,《北风行》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大雪,《横江词》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飙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望庐山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诗人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诗歌语言方面,李白也有个人特色。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他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称赞韦良宰的诗,其实用来说明他的诗,更为恰当。他的诗语言朴实通达,有的简直如同脱口而出的口语,明白如话,如著名的《静夜思》等。同时,李白诗歌的语言又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给人奔涌而来,一气直下之感。
由于李白诗歌具有这些特色,直至今日,我们读他的诗篇,仍觉得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会感到一种少有的酣畅和满足,一种美的享受。
(选自《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l986年版)
下列关于李白“谪仙”称号来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仙”的称号,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 |
B.殷璠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
C.李阳冰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
D.殷璠、李阳冰等人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给人们留下了谪仙的印象。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详细的描述。 |
B.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
C.李白的诗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 |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又进一步引出一个神仙世界。其实,这里的梦境和仙境,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一个个意象,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
下列对李白诗歌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歌语言表现为自然率真,不雕饰造作。 |
B.韦良宰曾称赞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C.李白诗歌的语言书生味很浓,艰涩难懂。 |
D.李白诗歌的语言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这是因为他注重遣词造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缘故。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谪仙”的称号,李白诗歌的个性、意象、语言等方面对其诗的风格作了概括。 |
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
C.李白非常讲究用词技巧,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
D.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守望长城
杏臻
在人生匆匆而又珍贵的细节中,我又一次在这里久久驻足。长城,大地之上的苍穹,苍穹之下的桑田,像一部经典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扣人心弦的惊叹。
站在长城之巅,突然涌上了一种难以承受之重的感触。胸中有着一种茫茫的春秋起伏,肩上总负有一种神圣的日月星辰,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现在与未来在这里接壤,一个眼神便是一页不朽的篇章。
于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沐浴在秦时明月之中,还是踏上了汉时雄关,拽着唐风宋雨的浪漫情怀,便将自己濡湿得淋漓尽致。在整部人类史中,长城之外还有长城吗?
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提起中国北京,人们第一个念到的名字便是这神奇巍峨的万里长城!这蜿蜒于千山之巅、莽莽苍苍的中国的长城,这壮丽辉煌的荣光是祖先赐予我们的永远的精神摇篮。
五千年的白云苍狗,五千年的日出日落,当我们的始皇大帝开始修筑长城时,整个西方尚处于耶稣诞生前的蒙昧时代。而在华夏,在《诗经》的华丽辞章之外,在老子已将宇宙和历史融会贯通的“道”中之后,在秦帝国横扫六合的金戈铁马声里,长城已经耸起了古老中国的精神脊梁。
如今长城横笛竖箫般的静美在古老中国的青春怀抱里,坚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这是中国的骄傲,这是奔涌的力和美的精彩组合。
无论是过去的帝王,还是今天的百姓,登临长城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新的视点,使自己内心的飞扬与智慧的灵光奔腾于巅峰状态。透过一砖一石,我看到了从甲骨文演变成方形汉字的中国;穿过蜿蜒流动的城墙,我看到了从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走来的中国。此时此刻,我将双臂伸展到不可能再长的长度,渴望拥抱长城,更渴望拥抱今日之中国。登临长城,感受自我和民族的万象更新;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
面对这无边无际的生命高原,我真的很难想象在自己长长的一生中能否开启这万里长城般的胸襟。这份由长城赐给我的属于历史的感觉,是希望和再生的感觉,是属于我个人内心的起伏和超拔。
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一个秦时的女子将自己的胭脂泪点点滴滴地洒在了长城的青砖上,从此凝结在了人类历史的枝头上,今日的明月就是你爱的前身,温婉动人如一支挽歌震颤在长城内外。
曾经是凄风苦雨的山海关,曾经是令人回肠荡气的山海关,在后来者的眼中却是一个曾经浪漫了千年的山海关。到了今天,我情愿把它理解成一对相濡以沫的灵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次真爱就是一场生死。只是如今谁懂呢?谁愿意相信呢?
我唯美的眼光与一对情侣相遇,发现他们正向空中随手抛出了两只空空的饮料瓶。我渴求完美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
是的,当时代发展到今天,当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与鄙陋继续向前再向前时,你是幸福还是忧伤?会不会有人为之枕着长城的台阶而彻夜无眠?
枕着长城的台阶,我确信历史的存在,让我明白了个体生命是从怎样的一条抵抗着风雪并荡漾着绚丽浪花的河流里延伸而来。
枕着长城的台阶,它让我充分体验到了在人文空气日益稀薄的生命高原上,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什么没有熄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是我们不变的精神指标。
忘不了,这里曾经烽火狼烟演绎着朝代的权力更迭。外寇入侵,关系着民族的生死存亡。那斑驳的墒体和被风雨侵蚀的台阶记录着历史的艰辛和苦难。这些都是中国人曾有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多少年风雨你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你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你都尝过,我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所以你的未来我愿意肩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1)坚实的肩膀勾画出世界上最壮美的图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突然有一种温柔的隐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作者写了自己在长城之巅哪几方面的感触?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登临长城,可以使太阳从灵魂中升起”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写一个秦时的女子泪洒长城和一对情侣随手丢弃饮料瓶,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好奇心:民族文化差异之旅
文/蔡骐张萍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韩剧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以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掘,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我们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健所在。
韩剧把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佛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这些传统文化的遗风,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遗乏,因而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韩两国电视剧自身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差别,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一个法宝。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即便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也往往是借家庭的冲突来反映社会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沉重。韩剧则通过折射韩国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这种差别一方面迎合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都市观众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观众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以填补由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剧的成功,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韩国服饰、韩国音乐组合、韩国影片、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甚至有迹象表明,在图书市场上对韩语文学的翻译也开始有趋热的迹象。由此可见,随着“韩剧热”的不断升温,“韩流”还将频频来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面对“韩流”,我们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应有创新和超越的追求,这样才能让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向世界播撒芬芳。下列对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词句的理解有缺陷的一项是()
A.“民族的”是指属于某个民族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德原则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
B.“世界的”是指某种艺术品蕴涵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精神是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
C.“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的内涵应该是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珍品。 |
D.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那就是越是属于某一个民族产生的文化,就越会在全世界流![]()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是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观众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
B.韩剧![]() |
C.韩剧独特的“泡菜文化”,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
D.“韩剧热”的不断升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还将带动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激发起不同民族观众的好奇心,韩剧对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见韩剧的民族风情颇有特色。 |
B.中国和韩国具有共同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畅通无阻,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
C.我们中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那些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都![]() |
D.“韩流”频频来袭,那是因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没有向世界劲吹。当“汉风”劲吹之日,便是“韩流”衰退之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