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东京—横滨铁路通车,这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
A.“文明开化”政策 |
B.“殖产兴业”政策 |
C.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
D.强化军事改革的政策 |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表明()
A.康有为改革实践将根本改变原有体制 |
B.维新变法理论完全没有付诸政治实践 |
C.康有为主张用革命手段实现政权更替 |
D.维新变法失败原因在于没有群众基础 |
张謇曾指出:“……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这一认识()
A.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 B.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
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 D.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工商业 |
1788年,美国革命家帕特里克·亨利说,新体制的原则是“极其有害、失策和危险的”,新宪法“偏向于君主制”。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新宪法()
A.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 | B.赋予了总统军政大权 |
C.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 | D.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