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
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
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
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
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二 有学者把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称为: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和堪称“与
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
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
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
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
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
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
聊生。
材料四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呈现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唐朝中央机构图(见下图)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四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
材料五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六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袁峰《比较政府与政治》
材料七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试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针对材料四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
(4)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美代议制民主有哪些不同的“具体方式”。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3分)
(5)据材料七,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2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6)假期里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变过程。请你拟定一个探究题目,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聚集着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戴尔将军(英国军官)带着五十个士兵进入广场架起机枪,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人群开枪扫射,379人中弹身亡,1137人受伤,……,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 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对待英国当局的态度和目的。
(2)导致材料二中甘地退还“勋章”的事件是什么?为此,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对待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材料三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
——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
(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
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
材料三(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
洋务运动既有新时代进步的痕迹,又有旧的封建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能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底所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獗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1889)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发展民用工业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双重性”这一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