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出发内涵,谱生命乐章(11分)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①我喜欢出发。
②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_______A____,仍然遗憾;见了 A 没见过 B ,依旧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④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⑤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⑥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⑦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⑧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选自《时文选粹》)请给第③段划线的词各写一个近义词。
巍峨( ) 广袤( )联系语境,说说文章第⑤段中成语“老当益壮”的意思。
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我喜欢出发”有什么深刻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请联系前后内容,在A、B处填上适当的话,使它们句意连贯。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_______A____,仍然遗憾;见了_______A____ 没见过_______B____,依旧遗憾.。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你有资格玩吗
刘墉(台湾)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粱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转眼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时常想起梁实秋先生的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学测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脑,有的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那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可不是吗?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儿,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
相反,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一一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校,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家跳到别家公司,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工人,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照顾,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人的自觉。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各位年轻朋友,“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自觉;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谨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念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或在读书时开着手机,心猿意马;玩的时候又惦着功课,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而且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开头引用梁实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二段中“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请你为这句话补充一个典型事例。
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
王建兰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皮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地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三个人,举着寻物牌,来回走动,写着“一万元悬赏……”的牌子像巨大的聚光镜,把游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她以为重赏之下定会催生奇迹。
③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了棕色的提包。
④她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得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被浇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她又急又上火,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⑤捡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而脏乱,神情漠然。
⑥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整天在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皮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皮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有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丢失的钱,甚至动了粗。
⑦民警看了看那男孩又说:“要不,我们仔细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⑧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曲解他的好意。
⑨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客,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⑩她走上前去,缓缓地蹲下身子,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姐也谢谢你。”
⑪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⑫等她从惊惶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心急如焚,想用一万元悬赏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⑬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捡到的包交给失主,却被反咬一口,我真后悔把包给他。所以,当今天我又捡到包时,就先交上空包。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要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⑭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泪流满面……通读全文,在横线处将文中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她到派出所报案并写寻物牌悬赏——()——她依然感谢了那个男孩——()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⑥段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
第③段和第⑪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结尾说“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泪流满面……”。请分析“她”流泪的原因。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的含义。
父亲的救援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⑦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
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⑾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⑿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⒀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⒁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⒂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⒃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⒄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⒅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⒆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⒇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文章第②节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答:请赏析下句中“扑”字的表达效果。
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
答:第⑦段说“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请你说说前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父亲的“隐忍”?
答:结合语境,分析第⒅段画线句的作用。
答:文章的标题“父亲的救援”有哪些含义?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博斯腾湖的垂钓老人
离开新疆快两年了,但是,一个极普通的老者却印在了我的心底,至今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那天,我来到离库尔勒四十公里开外的博斯腾湖。那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无垠的湖面在西部阳光的透射中,呈现出唯美的清澈与碧绿,满湖的涟漪如维族姑娘纯美的微笑铺展于轻风之中。
这是西部的水,是戈壁大漠中的明净天堂。放眼望去,湖边长满蓬生的芦苇草,不时有鱼儿在湖面上露出碎银般的白。
在湖区旅游点的一处僻静角落,我看见一个白衣美髯的维族老人正在那垂钓。他静坐如石,虔诚如石,对我的闯入全然不觉,只有那根长长的渔竿垂钓着一湖的清澈与美。
湖水宽宽地轻轻地涌流。
临湖垂钓的老人让我明白这是一个流动的湖活着的湖。
我在老人身旁的一块光洁的青石上坐了下来,心想:在这个多鱼的湖,这个老人一定能大有所获,钓到大鱼。因为,我未来博斯腾湖以前,友人曾向我们介绍:湖内的“五道黑鱼”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品种,鱼肉细嫩、味道鲜美。就在我冥想的瞬间,鱼浮子猛地晃动起来,紧接着,老人便迅速而优雅地举起了渔竿。“嘿,真棒,是条大鱼!”我脱口而出。谁知,老人却很平静,把那条足有半斤重的鱼儿小心翼翼地从渔钩上摘下,在水里洗了一下,又把鱼儿放进了湖中。那条受惊的鱼拍打出一簇浪花后便不见了踪影。
我不无遗憾地说:“老人家,好不容易钓到一条,你怎么又把它放走了?”
老人用生硬的汉语平静地说:“我喜欢垂钓,可鱼儿不仅仅是我们的口中物,更应是我们的朋友!我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在放生我们自己呀!”
老人说完便不再说话,依然手持渔竿静坐如石。我又问:“老人家,你是当地人?你是干什么的?”老人却不再开口了。我想:他是在为自己保守一份秘密和尊严,也是保守湖的秘密和尊严。
他才是真正的垂钓者。
午饭时分,我们进了湖区旅游点的一家鱼宴饭馆。饭馆是一家河南人开的,满桌的菜很是丰盛,全是不同做法的鱼。不知怎的,我总觉得盘子中的鱼就是那个垂钓老人放生的那条鱼。我举起筷子,却又放下,一个朋友问我咋的了,我说我不吃鱼,从来就不吃鱼的。我撒了谎,我只吃了两个馍馍。
如今,那位湖边垂钓的老人虽然远去了,我却怎么也不能忘记他。是啊,他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放生人们自己呵。在现代社会里,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尖锐对立中,我们是否该向那位垂钓老人学一学呢?——在一条鱼儿面前,让我们把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爱心与善良留下来!
非常感激,博斯腾湖的那个垂钓老人让我明白了许多。文章开头所说的“一个极普通的老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湖的涟漪如维族姑娘纯美的微笑铺展于轻风之中。”分析这句话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不是在放生一条鱼,而是在放生我们自己呀!”垂钓老人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作者选择了一个垂钓的故事,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博斯腾湖的那个垂钓老人让我明白了许多。你认为作者明白什么?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高峰,有删改)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主要说明了什么意思?文章是怎样把这层意思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