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①,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满怀怒气。叱咤:呼喊,咆哮。②呕呕:温和的样子。③刓敝:在手里玩弄,磨损。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谢,因问王曰谢:谦让 | B.信再拜贺曰贺:赞同 |
C.此特匹夫之勇耳特:只不过 | D.今大王诚能反其道诚:诚恳 |
下列与“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的“臣”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B.常以身翼蔽沛公 |
C.大王来何操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在与汉王的谈话过程中,不仅谦让,而且还行叩拜之礼。 |
B.汉王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听了韩信的一番话语后,汉王非常高兴,并采取了他的谋划。 |
C.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是一个性情不定的人,高兴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发怒时震怒咆哮,令人惊惧。 |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汉王与韩信两个人的对话,直接地写出了韩信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 |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辞别 |
C.李邕奇其材奇:感到惊奇 | 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激:激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出污泥而不染 |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2)文中游侠的身上体现出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
(3)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用一句话来称赞《史记》,这句话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⑤。”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 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
② 形容:形状,形貌。
③ 绝尘:蹄不沾尘。弭(mǐ)轍(zhé):没有足迹。弭,止、息。
④ 纆(mò):以挑东西的绳索代“挑”。
⑤ 牝(pìn)而黄:黄色的母马。牝,雌性的鸟、兽。
⑥ 牡(mú)而骊(lí):黑色的公马。牡,雄性的鸟、兽。骊,纯黑色的马。
⑦ 色:纯色。物:杂色。
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相:
②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与共:
③穆公不说说:
④一至于此乎一: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皋之相者
②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乃有贵乎马者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 B.①②意思均相同 |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 D.①②意思均不同 |
答: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②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4.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运用了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本文写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技术,他能够识别千里马是因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号诉,宾佐竞前请救,大豪叩头流血,请翌日集事,违期甘死。恕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慄,无敢后期者,数日功就。会契丹引去,知澶州,驿召为河北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陕路诸州,承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民前后击登闻鼓陈诉,历二十年,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恕奏晔擅改法,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晔坐削一任免。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蹙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者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郎中,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契丹内寇寇:侵犯
B.营田之议遂寝寝:止,息
C.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具:准备
D.屡趣之趣:通“促”,催促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无敢后期者
B.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
C.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
D.恕敛板蹙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天涯若比邻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太宗或未深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无寇则耕,寇至则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下列事件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陈恕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受诏增浚城隍,数日功就
②直言以对,营田之议遂寝
③奏晔擅改法,晔坐削一任免
④悫执奏事,终不改易
⑤恐真宗生侈心,久不进中外钱谷以闻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疏浚护城壕,执行命令从本府豪强开始,对百姓起到了震慑作用,保证了工程在短时间内完工。
B.陈恕从古今兵源的对比上指出了营田之议的后果,最终说服了宋太宗。
C.陈恕为人忠诚,奏事时,即使在被皇帝责备时,仍能坚持阐述自己的意见。
D.陈恕担心年青的真宗皇帝贪图享乐,故不愿将国库的钱粮数目上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
(2)俟意稍解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