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关于“杜甫很忙”的主题阅读
一幅普通的语文课本插图,最近被网友涂鸦成“杜甫很忙”系列,让诗圣杜甫瞬间成了“微博红人”。对此,各方褒贬不一。
(1)上初二的小姑娘韦果说:“在学习累了的时候,我们班上的同学都会‘修改’课本上的插图,还会在课间互相交流、比赛。除了杜甫,课本里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的插图,还有历史课本里的帝王画像都成为同学们的素材。班里一位学美术的同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偶像,他画的插图好玩又有创意,大家都爱看。”
(2)网友“李金磊”则煞有介事地写了一封信给杜甫,向其解释了恶搞他的原因:“您不知道,准备高考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是非常难熬的,所有人都压力非常大,这时,人们会通过涂鸦来发泄情绪,以此缓解压力——”  
(3)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发,你若是见到自己的照片被集体恶搞,你还能仰天大笑,赞曰:妙哉妙哉?若是见到自己的父母祖先的照片被涂鸦,你不会觉得愤愤然吗?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自己一世忧国忧民,最后却落得这般凄惨,如何不教人伤感?
(4)在语文教师邹良看来,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今后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尊重他人,引导他们正确认知真善美。
(5)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随意涂鸦,把插画重新画了一下,但其中一些恶搞,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
(6)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说,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7)探析“重塑杜甫”何以成势?有些要素注定不可忽视:其一,它承载了一代人对求学岁月的回忆,“涂鸦行为”以及“涂鸦作品”,可视作唤醒尘封岁月的刺激符号;其二,它流露出一股“去严肃化”倾向,联想到“语文教育”一贯的生硬、刻板印象,周期性的“反智”与宣泄实难避免。那种穿越历史的思维跳跃,只是让古代的诗人戴上了现代的面具,让诗人的凄苦形象换作了今人的喜感想象。没有对杜甫人文情怀的否定,没有对杜甫诗作精神的颠覆,网友们集体给沉寂了千年的杜甫形象升级换代,或许是课堂上思想走神后的天马行空,或许是网络间娱乐无极限的超然发挥,都不能将其视作蓄意的亵渎和对古人的不敬,以至于因为恶搞而会扰乱杜甫千年的精神安宁。

假如你是“百度知道”的编辑,请你综合以上信息和图片所示,写一则“杜甫很忙”的条目概要,以便简要地向网友介绍该信息。(字数在100字左右)
根据前三条内容,学生和网友认为“杜甫很忙”的产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请加以简要概括,分点说明。
根据后四条内容,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们认为“杜甫很忙”现象,反映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请加以概括,并请以自己的理解和例子提出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怒放的七月槐》,完成小题。
怒放的七月槐
李清玺
  每每出去散步,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端详每一棵树,比一比高低,论一论大小,评一评美丑。更有甚者,为了看银杏树结的果儿,还专程跑到市招待处的院子里,一次看不够,准备下次还来,其中的奥妙真有点说不清。
  今年夏天,最惹眼的,当然要数槐树,层层叠叠的槐花,云蒸霞蔚一般,开得繁,开得密,开得灿烂,日日都有新蕊,天天都有花开,那种新鲜和刺激竟持续了一个月。当然,最最好看的,还是黄昏来临时,路灯的清辉洒在簇新的枝头,映亮了整条街道,就像皎洁的月光映在雪地上,那种清清白白的反光勾起我许多联想。
  在北方,国槐是较常见的一种树,干净,不招虫儿,树形好,挺秀而俊美,生命力强,历百年而不衰,颇得人们的赏识与厚爱。我对国槐一往情深,缘于老家的门旁就有一棵树,硕大浓密的树冠撑起一柄巨伞,无论日头怎样偏移,都有足够的阴凉供人休息。人们聚在树下,休晌,纳凉,风从树下过,凉自心上生,说说笑笑,各人忙着各人的事儿,悠闲而自在。
  国槐,是用材林,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富有弹性,过去是制车造船的首选;它又是绿化树,房前屋后,街心路旁,点缀其间,错落成行,浓荫匝地,和风送爽;它还可入药,槐子、槐花、槐豆,都是上好的中药材,人们按时采摘,精心晾晒,妥善保管,自然就有人上门求购,也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收入。
  七月的天空,槐花出奇地秀,她不秀姿色,不秀芳香,不秀明艳,色是浅浅的绿,香是淡淡的清,味是微微的苦,不事张扬,本色自然。花开时,如禾苗吐蕊,庄稼秀穗,不经意间,已是花满枝头,那种浅黄与新绿一下子便跃入人们的眼帘,铺天盖地,让人震撼;花谢处,落英纷纷,蝴蝶翩翩,淋着行人的脸,打着奔驰的车,洒进人行道上,温温柔柔,娉娉婷婷,细细的落蕊,随风起落,应节舞动,充满了诗意。更可贵的是,槐花花期长,每天都在开花,时时都有落蕊,花开花谢,反反复复上演着生命的传奇,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俗话说,七月的天,孩子的脸,狂风挟着骤雨,常会不期而至,风雨中的槐树,又是怎样的情景?不是亲身经历,恐难感受真切。①狂风,如脱缰的野马,沿着街道,鱼贯而入,野蛮地冲,无情地撞,狠命地挤,疯狂地扯,槐树摇摆着,槐花,纷落如雨,顷刻间,铺满街道,有如一层厚厚的雪。风的间隙,有有心人,带了扫把和口袋,急如星火地收拾起落蕊来,扫的扫,装的装,运的运,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等雨至,地面上就干干净净了,待到大雨如注,落蕊也就少了许多零落之苦。对勤谨的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对赏花爱花的人,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风霁雨霁,槐花复又灿然,蓬蓬勃勃一树新绿,为路人再添一重欣喜。
  ②每天,我都从开花的槐树下走过,踩着浓浓的绿荫,踏着轻轻的落蕊,风穿过的街道,雨洗过的天空,心宛如一条澄澈的小溪,流过炎夏,淌过酷暑,冲掉所有的郁闷,洗去满身的征尘。奶奶常说,槐子丰收的年月收谷子收豆子,诚如斯言,今年下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即将成为眼面前的事实。
  如今,槐树虽偶有花开,但大多数槐花都结了籽,一种状如豆角,碧绿透明,汁水饱满,缀满枝头的果实,它们隐藏在墨绿的槐叶里,只在阳光穿过叶子的瞬间,才隐隐约约辨得出。
国槐,虽贵为一些城市的市树,却引不起市民的关注,究其原因,还在于她的本色和自然。物以稀为贵,在一个处处浮艳的社会里,普普通通也就有了土气的嫌疑,难怪她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独爱国槐,爱她的根,她的魂,她的精神,她的气质,她的故事,她的一切的一切。
(选自2011年9月28日《光明日报》)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国槐的特点。
文中画线句①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文中画线语句②,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心宛如一条澄澈的小溪”?
文中的“国槐”有何象征意义?
阅读全文,你从国槐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灯光是一种毒品》,完成小题。
灯光是一种毒品
艾先立
①1880年3月31日,人类的灯光第一次照亮这个世界。从此,深邃美丽的夜空便渐行渐远。如今,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就像游乐园一样,光点密集,熠熠生辉,尤其欧洲和美国夜空。人工光的亮度正以每年5%一l0%的比率增长。
②这眩目的明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依靠星辰和月亮的微光辩别方向,而人工光的泛滥对它们形成的误导常常造成致命的伤害。据统计,每年有近一亿只禽类撞在北美洲的有光建筑上。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明亮的灯光也会干扰蚕蛾的迁徙,使大批蚕蛾无端被困在黑暗的孤岛上,坐以待毙。“人工白昼”还致使许多昆虫被强光源周围的高温烧死。
③受影响的还有一种甲壳纲动物和轮虫。本来它们在夜间游到水面吃水藻,白天则在水下休息并躲避猎食者。街灯的强光折射到水面上,这些微小的生物一直停留在水面下。后果是,蜉蝣生物被剥夺了营养来源,以此为生的鱼虾大量减少;幸存的水藻却快速疯长,破坏了其他水生物的生长环境,使清澈的水质受到污染。可见,人工光的泛滥会影响食物链彼此依存的正常关系。
更糟糕的是,西雅图市弗莱德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夜间工作的妇女比非夜间工作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高出60%;上夜班的年头越多,夜班时间越长,接触的光线强度越高,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他的研究还表明,照在视网膜上的灯光,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而褪黑激素能帮助调节昼夜节律,还具有抗氧化的功能。神经内分泌学家鲁塞尔·雷特说:“灯光是一种毒品。滥用灯光。就是在危害健康。”
⑤研究光污染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社会应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光污染的程度。他们建议对固定照明设施进行遮盖,并将散射光的圆灯换成不散射光的平底灯,让灯光照向需要照射的地方。而不是过路人的眼睛和居民的窗户……阿尔瓦勒兹说:“装饰性灯光应该像高明画家的画笔,要画龙点眼的突出细节,而不应该像粉刷匠手里的刷子,均匀地细密的刷满整个建筑物。”
【相关链接】
某市将通过灯光建设,构筑几大主题景观体系,以展示该市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繁华的恢弘气势。景观一,由中心城区1000余条纵横交错的路灯廊道构成的“霞光干道”夜景景观。景观二,由百余栋公共建筑“里光外透”和200栋15层以上高层建筑灯光构成的“都市辉煌”夜景景观。景观三,由18片居住小区的甬路灯光、楼道灯光、楼门灯光、楼名灯光、标识灯光和绿化小品等装饰性灯光构成的万家灯火夜景景观。
阅读选文,概括列出人工光有哪些危害?(3分)
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上下文,指出文章第③节画线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3分)
在饰有华灯的华盛顿纪念碑下,一个半小时内就能找到500多只鸟的尸骸。
文章第⑤段介绍了科学家们提出的降低光污染的建议,请你再提出两条降低光污染程度的建议。(2分)
阅读“相关链接”,联系全文,就该市夜景工程的利与弊说说你的看法。 (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超级发动机让汽车更省油
全世界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考虑到温室气体排放的严峻形势,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努力寻求更好的汽车动力源,包括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等。虽然这些技术及其它替代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从近期来看,由于内燃机仍处于汽车动力的绝对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内燃机效率仍是降低石化燃料消耗的最重要途径。
庆幸的是,现在有很多技术能够提高内燃机的效率。更好地控制燃烧室中油气混合的比例、控制汽油在其中的点火方式,或者控制利用这些能量的机械装置,可以使传统内燃机达到与油电混合动力发动机相当的效率水平。
内燃机被广泛用作汽车、卡车、摩托车和摩托艇等交通工具的动力源。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使用的燃料(汽油)相对来说储量丰富、价格便宜且能量密度较大,而最大的缺点是效率一般。目前效率最高的车用汽油机的效率值只有20%-25%,即燃烧汽油产生的能量中只有20%-25%用以驱动汽车前进。柴油机和油电混合动力的效率较高,能达到25%-35%,但成本也相对昂贵。氢燃料电池车,可以将氢气能量的60%转化为动力。
尽管内燃机技术已经发展很多年,但还是有许多地方可以继续改进。最近美国环保局的研究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美国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大约每年提升1.4%,这些提升主要通过提高燃烧效率和热效率、降低机械摩擦损失和附件消耗等手段来实现。
一些即将施行的法规将确保未来汽车动力效率的提升主要用于提高汽车实际的燃油经济性。2008年起,中国出台了相应法规,分阶段对不同排量的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作出规定。美国环保局正在制定汽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美国交通部已经完成了更严格的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这两个机构必须在2010年4月1日之前推出一个综合两方面要求的最终标准。
由于竞争激烈,汽车制造商不会过多报道他们未来将使用的技术的成本和收益,但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局在2008 年对众多技术策略进行了评价。不同技术常会获得重复收益,综合应用这些技术获得的收益会少于它们的累积收益。
这种方法意味着,汽车公司将不再为了“达标”而大量制造小型轿车,因为新标准对各种车型进行了综合考虑,目的是要汽车公司设计出能效更高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的产品。新标准的实施并不是鼓励或者限制某一种车型,而是为了使所有车型都能尽可能提高能效,真正做到经济节油,并且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摘编自《环球科学》2012年第3期)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1虽然这些技术及其它替代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这种方法意味着,汽车公司将不再为了“达标”而大量制造小型轿车。
第二段说,“现在有很多技术能够提高内燃机的效率。”具体指哪些技术?请概括回答。(3分)
从全文来看,为了“让汽车更省油”,人们做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
①内燃机具有燃料储量丰富、价格便宜且能量密度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
②省油新标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限制某些车型的开发和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一)
寻 春
1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
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
、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4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共14分)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文章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第②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