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⑷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透
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
                                                          
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
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20字以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1)()—()(2)()—()
解释划线字:令人魂()齐声道()
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屏风有什么特点?
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课外一试。
汉代妇女的发饰以挽髻为主,梳发辫的已经不多见。发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由下朝上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头上倭堕髻”,这种倭髻就是从堕马髻发展而来的,因髻歪在头部一侧,稍带倾斜,似堕非堕,故名堕马髻。据说梳这种髻,加上愁眉,啼妆等妆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有如刚从马上摔下来一样,故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此外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恒髻、百合髻、同心髻、垂髻等。《妆台记》里有“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髻”,即指垂髻。这些发型均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妇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荆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
接戴在头上(这与我们今日的假发套相似),再以笄簪固定,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帼”,我
们后来称女子为“巾帼英雄”,即意其为女中豪杰,“帼”字代指女性。因为假髻太大,头不堪重负,这时还出现了支撑假髻的专门器件。
汉代贵冻妇女的头饰也不胜繁复。《续汉书·舆服制》记皇后服制。皇后的头饰是先把复在头上的假髻用笄亩定之外,还另加熊、虎、赤罴、天鹿、辟邪、牛等六种动物形饰片,再与孔雀、黄金山题、九种华胜及用白珠穿成桂枝般的装饰和白球做成的耳配套,绕以翡翠华云,可谓金碧辉煌,只要戴冠者轻移莲步,环翠玎声就不绝于耳,化动为静,扩大了旁观者的视觉效果,更为引人注目。这种步摇冠后来发展为凤冠,我们可以从各类古装戏中窥其一二。
头上戴了一个很大的、五光十色的步摇冠,如果脸部不用妆加以突出,反倒不能显出面容了,所以汉代的妇女还懂得化妆。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妇女已开始纹眉擦粉,近年出土的楚俑多眉短而浓,说明眉形经过加工,《楚辞·大招》中也有用“粉白黛眉”形容当时妇女的。汉代妇女用黛石画眉,刘熙《释名》云:“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画代其处也。”后汉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也证明了此种风俗。此外,汉代妇女的化妆品还有铅粉、燕支(即胭脂)。令今人不能小觑。
请给“倭堕髻”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在命名汉代各种妇女的发髻时,如垂云髻、百合髻、瑶台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了古代典籍,用意何在?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皇后的“步摇冠”,主要是用以表现什么?
第三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阅读课文“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到“也就不为徒劳了。”,完成小题。
从文段来看,屏风主要有哪些特点?
品文赏句。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1)“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者说“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富有诗意的“屏”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你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半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________,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________着流云火焰。
文中空缺处应选填的词语分别是

A.描绘 B.衬映 C.衬托 D.掩映

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表达方法是

A.记叙 B.描写 C.抒情 D.说明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一句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________,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太和殿描绘神态各异的饰龙,意在表明皇室的威严。请写出带有龙的成语(至少6个)。
作者明确太和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什么(用原文回答)?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小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
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下面是对上述4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