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要使接近饱和的甲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前提下,可采用的方法是 ;
20℃时,将50 g乙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30℃时,若要配制32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溶解 g甲物质。
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任写一条)
在家庭中煮开水,给冷水加热时,在沸腾前水中就出现气泡。原因是
由于。气体的溶解度还受影响。
用化学式写出下列物质中的溶质:
硫酸铜溶液 生理盐水石灰水
现有H、N、O、C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一个:
①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酸; ②三种元素组成的碱;
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 ④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盐。
实验室制下列三种气体
A.O2:2KClO32KCl+3O2↑
B.CO2:
C.Cl2: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说明: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写出制CO2的反应方程式
有下列三种制气装置
两种集气装置
制取CO2应选取的发生装置是,应选用Ⅲ装置制取的气体是;
用Ⅳ装置收集Cl2应从口进气,上述三种气体中,能用Ⅴ装置收集的气体有,应从口进气。
A中制O2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操作有(不需烘干),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用100g 36.5%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加热,理论上能制得Cl2的质量为g,而实际收集到的Cl2质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值,若操作正确,装置不漏气,则可能的原因有
, (任写两个)
空气中CO2浓度的持续走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为此,他们设想了一系列“捕捉”CO2的方法。
方法Ⅰ:一些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反应器“捕捉”空气中的CO2,如下图所示。
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方法Ⅱ:另一些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的喷淋“捕捉” 空气中的CO2,如图所示。
(1)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
(2)上图a环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在化学原理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方法Ⅰ将受到地域的限制;方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