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
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所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
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C.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一概念 |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2012年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主题词:“快城市 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下列关于成都的表述,符合实际的是
A.富饶的川西平原孕育了成都人不思进取的闲散心理特征 |
B.成都地处内陆,自古至今交通不便,所以生活节奏很慢 |
C.两汉时期,成都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生活节奏较快 |
D.休闲时可以参观成都境内以水文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
史学大家范文澜先生提出:“无一语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 在此治学思想的指导下,下列史实与得出的结论配搭正确的是
A.铁锄的出土—铁农具已在江南广泛使用 |
B.科举制的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
C.洋务企业兴办—近代工业在中国出现 |
D.《论十大关系》发表—毛泽东思想成熟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 B.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 D.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
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 B.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
C.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 D.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