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
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
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这表明苏联将 (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 B.进行农业集体化 |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 | D.实行实物分配制 |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颁布《四月提纲》 |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实施新经济政策 |
D.推行斯大林模式 |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
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
B.战时共产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