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
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
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
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
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
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
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
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
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及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
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
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的成果对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作用。指出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分析新科技革命成果是如何推进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分别简述这两次变法在富国方面的措施。并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性质的不同点和历史作用的相同点。谈谈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民族企业与明朝“机房”相比,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中国民族企业发展两次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最快的两个工业部门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出现了中外合资等新的经济形式,
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美、英国家政体比较


美国
英国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名称
总统
国王
产生方式
选举
世袭
任职
任期制
终身制
权限
有实权
无实权
政府
首脑名称
总统
首相
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材料二: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摘自高中新课程教科书《历史》必修I(岳麓版)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
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
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
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笼子”——白宫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2007月4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美国和英国两种政体形成相关的重要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2)对照材料一,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德意志帝国政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德国是怎样结束这一政治体制的?
(3)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4)综合上述回答,归纳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
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
材料四: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三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确定征收赋税数量的原则和农民对国家的负担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与材料四之间的关系。材料四所反映的赋税
制度其征收办法是什么?
(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在征收依据方面怎样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