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
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
|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
|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
|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
|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效,到1932年4月就有76个以上的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国的关税同盟迅速建立 |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
| C.世界经济秩序走向了混乱 |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
歌谣起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写照。如:“手中端碗汤,两眼泪汪汪;打没几颗米,尽是草和糠。亩产十万斤,饿得心发慌;假话哄死人,农民遭了殃。”这一歌谣反映了()
| A.解放前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 B.旧社会农民承受的剥削沉重 |
| C.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不满 | D.“文化大革命”影响农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