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
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
总体规划。据此并结合右图,判断问题。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
C.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
D.第三、第一、第二产业 |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丰富的铁矿资源 |
B.丰富的煤炭资源 |
C.广阔的消费市场 |
D.便捷的水陆交通 |
“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 击 |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
图2为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问题。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 | B.Ⅱ | C.Ⅲ | D.Ⅳ |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据此回答问题。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矿产和能源资源 |
经济基础 |
发展水平 |
对外开放程度 |
|
① |
◎◎◎ |
◎ |
◎ |
◎ |
② |
◎ |
◎◎◎ |
◎◎◎ |
◎◎◎ |
③ |
◎◎ |
◎◎ |
◎◎ |
◎◎ |
A. ①②③ B.③②① C. ①③② D.②③①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品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 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C.劳动力素质不同 | D.资源配置不同 |
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是
A.四川、江西、浙江 | B.内蒙古、甘肃、山东 |
C.江苏、山西、陕西 | D.福建、青海、河南 |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大致上具有“南重北轻,西重东轻”的基本特征 |
B.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广阔,水力资源丰富的特征 |
C.从对外开放程度看,我国南方开放程度较高,北方开放程度较低 |
D.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 |
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 |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问题。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