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追求归隐生活的恬静。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究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倘佯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鸟语”究竟不及“人语”互通情愫,所以古代的隐士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表现出对俗世生活的牵念。 |
B.对山水田园生活极其向往,却又无暇去探求,是现代都市人存在的一种普遍心态,也是所有现代都市人解不开的一种矛盾心结。 |
C.作者善于把古典知识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化为温婉灵动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温厚与仁慈。 |
D.追求心灵上的恬静、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不仅可以了却“俗愿”,而且还能摆脱都市的纷扰与喧嚣。 |
E.“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可见,山水形胜之美与友情之美在作者心中不分轩轾,同等重要。“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琦君的“俗愿”的理解。
在作者平静和淡泊的心态背后,隐含着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回避”与“妥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在“方寸田园”中平衡这种“回避”与“妥协”的。
本文语言素朴、明朗,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还有很多的“还有”。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她说黄山,都说知道。欧洲人又接着问: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资源组合。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不过,毕竟开始了。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一个中国女孩问:“你喜欢这个?”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喜欢!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细细密密的好几页。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堂红》朱自清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清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堂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得娇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间,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堂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干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韶之厚,已足沦肌浃髓有余。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1935年2月1日温州作)
文章对画幅的描写精彩而不失层次鲜明,先写,次写,最后写到读者以清晰的感觉。
作者说:"这页画布""设色那样柔活",在文中他是如何描绘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100字左右)
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请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
①睡美人的脸
②少女的一只胳膊
③沦肌浃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依稀记得那是东京的12月,当2000年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东京大学进修。我由于语言不过关,所以要先上语言班的对话课。
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个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整个校园,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的所有学生体会到了"难堪"的滋味。"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其他人已经上了两个多月的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的时候,就被这位教授叫起来回答问题:"请问,作为一名学生,您在中国是怎样进行写作的。"
我说:"概括的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内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你们的编辑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我坦诚的告诉先生,我们的编辑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笑了起来。
教授两手插进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你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看着教授的那张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正视着他漫漫地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我对日本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很陌生"
教授把问题重新复述一遍,解释说:"我是想知道你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大陆中国?"
窗外,雪花默默地飞。在这个三面墙都是落地玻璃的房间里,我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那几乎凝固的沉寂。
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都瞪大了,盯者三个人来回的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哪个来自台湾的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这是常识!"我斩钉截铁地说。马上,教授和许多同学都转过脸去看那个来自台湾的同学。那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同学冷冷的对教授说:"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教室里响起了椅子松动的"卡卡"声。
教授盯牢了我,又递过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大陆,可是却从来没有到过台湾,这是为什么?""我走遍了大陆,但是游不过台湾的哪个小小的海峡,先生。不过,待到那个海峡上建起桥梁来的时候,我会过去的。先生!"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而教授却没有笑却接过我的话来问:"您是否知道,邓小平先生在位期间是怎样打算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
"邓小平先生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您不会不知道吧?不过我想,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台湾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似乎舒展开来"在您看来,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在野党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依我之见,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教授挪挪身子,坐好,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座有22个国家的学生,相信大家都有兴趣弄明白这一点。"
我突然感慨万千,竟恨的牙根发痒,用狠狠的目光看者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我挺起胸膛一字一顿的说:"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同胞都不会受到像我现在一样的侮辱,一点也不可以!"
教授忽然站起身,向我这里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似乎能洞察一切,他的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我丝毫没有要刁难你的意思,也没有要侮辱中国的意图。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自己国家的问题的。"然后他快步走回讲台,大声宣布
"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他的我并排走。好一会后,我们不约而同的说"一起喝杯咖啡好么?"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什么意思?
请分析教授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跑 过 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远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青春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时间和金钱,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跑过冬天"这一说法很形象。从全文看,这里的"冬天"一是指;二是指;"跑过冬天"意思是。
这是一封父亲"写在女儿成人之际"的信,却在开头连用三个段落回忆女儿5岁时晨跑的情形,这是为什么?
"即将接受成年洗礼"中的"洗礼"词,在文中应作何理解?设想一下,你将来成年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洗礼"?
在文章中,作者对"人生"是怎么看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你能换一种比方吗?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作者在文中连用四个以"或许,你会"开头的段落,对即将成年的女儿进行告诫。这里的"或许"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