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
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
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
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红旗法案”的实施()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
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 |
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 |
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 |
1933年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其措施()
A.增加就业 | B.调整企业关系 |
C.缓和与列强矛盾 | D.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力 |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
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