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华盛顿和甘地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主要是因为
A.领导本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
B.实现与友党的合作 |
C.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经济 |
D.与殖民统治者进行坚决斗争 |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 | 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 | 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
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
下面是根据胡德坤的《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绘制的1937~1945年日本军力和在华兵力变化表,以下数据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
B.中国战场是消灭日本军队最多的战场 |
C.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 |
D.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代价最大 |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
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