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
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 B.阿拉曼占役 |
C.库尔斯克战役 | D.斯大林格勒战役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 B.行政权 | C.军政权 | D.财政权 |
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 )
A.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
B.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 |
C.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 |
D.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宰相没有地位 | B.外朝制约内朝 |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 | D.皇权空前强化 |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属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